别让基层干部困于“借调”

2024-06-28 06:38 阅读
广州日报

年初至今,在多地各级政府出台关于规范借调人员的通知后,不少来自乡镇派出单位的“借调人员”纷纷回到原单位。(6月26日澎湃新闻)

作为一种人事应急补充机制,借调是非正式的人才交流方式和公务协助方式,目的是补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手不足”。而且,借调不仅能有效保障相关工作的开展,也对促进上下级单位之间交流、提高基层人员业务能力等起到积极作用。然而,近年来有的地方在借调干部方面存在泛化倾向,既让不少基层干部困于“借调”,也让派出单位“失血”过多。

前者常见于短期借调变“长期占用”的情况中,借调干部不得不面临借用单位和派出单位的“双重挤压”——一边承担着借用单位的“救火队员”,哪里有事去哪里;一边是沦为派出单位的年度考核“边缘人”,职级晋升的机会也一并被“借走”。而后者则表现为基层单位因“上交”了业务骨干,导致要开展工作时捉襟见肘,这也变相地加剧了基层负担。

本该是“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借调,有些竟成了“刘备借荆州”,原因何在?一个深层次原因是一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对人员编制结构的核定不科学。一个“要借”、一个“能借”,这说明人员编制结构存在不匹配问题。现实中,需要借人的单位往往未能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编制结构,反而过度依赖借调来完成任务。从管理上看,因缺乏有力的制度规范,借用单位常常“有恃无恐”,加之它本是上级,“借人”也是为了工作,即便程序上稍微有些不当,恐怕也没人会多过问。

借调泛化危害不容小觑,不仅助长懒政惰政、做“甩手掌柜”的不正之风,更“寒”了基层的心。人家刘备借的是荆州,可一些借用单位借的恐怕是“生产队的驴”。“有事先让借调的干”“什么活都可以干”,甚至最后出现“借调的忙死、在编的闲死”等乱象。而对于被借调干部来说,“活没少干,评优无望”的处境足以让人心灰意冷。失去干事创业的激情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染上了“躺平”思想。带着如此消极心态,无论是留在借用单位,还是回到派出单位,均不利于工作开展,更有可能衍生出形式主义的陋习。

规范借调工作是直接有效的破题之道。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县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这无疑定下了基调。但要让基层干部真正免受“借调”之困,并非简单地“遣返了事”。从长远看,既要对借调程序“约法三章”,更要严格执行规则制度。具体来说,需要加强对借用单位、派出单位及借调干部的统筹管理,树立“该借多久借多久、非必要不借调”的底线思维,让借调规规矩矩,明明白白。说到底,人心肉长,要理解借调干部的不易、珍惜他们的付出,更要给予足够的关心与爱护。(陈文杰)

 

编辑:李坚  游丽萍(实习生)  审核:李薇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