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江西丨马克思主义如何扎根江西的

2024-07-01 07:49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开篇语】

  红色赣鄱,底蕴深厚。10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呼啸而至,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江西逐渐生根。1924年,中共南昌支部诞生,直属中共中央。1926年,中共南昌支部升格为中共江西地方执行委员会;1927年1月,中共江西地方执行委员会发展为中共江西区委;1927年5月底,中共江西区委改为中共江西省委。

  百年风云,初心照耀。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中共南昌支部成立100周年。“七一”之际,大江网联合江西省党史综合服务中心、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共同策划,推出《觉醒·江西》系列融合报道,追寻江西热血青年投身建党的那段峥嵘岁月。

 

  在中共江西党史上,“南昌解家厂”是一个光辉的名字。

 

  1924年5月,中共南昌支部(亦称南昌特支)在这里的一栋民房内秘密成立,直属中共中央领导。

  自此,在中共南昌支部的领导下,南昌、九江、吉安、赣南……各级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的革命高潮即将来临。

  很难想象,距此数年前,这片热土还“充满了黑沉沉的,阴惨惨的色彩”。

  是什么改变了她?

  答案呼之欲出。

  那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它自北方来,呼啸而至,惊醒了赣鄱的漫漫长夜。

  马克思主义就此落地生根,绽放出灿烂的革命之花。

  百余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溯历史,寻觅初心,不禁要追问那最初的源头——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在江西扎根并开花结果?

南昌特支旧址附近

  五四风雷

  翻开厚重的百年党史,191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锚点。

  1919年5月4日,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北京天安门前,游行示威,抗议巴黎和会的不公正决定。

  五四运动爆发了。

  学生们燃起的爱国热忱,如燎原之火,迅速席卷全国。

  这一年,江西处于直系军阀控制下,陈光远任江西督军。

  1919年5月6日,消息传到江西九江,群情激奋。九江各界当即致电北洋政府,声援北京学生。

  南昌紧随其后。同年5月7日,青年学生首先行动起来。他们走出校园,汇集在百花洲附近,磋商声援办法;5月12日,17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以江西省学界游行警告团名义,举行游行示威……

  1919年6月1日,北京政府下令取缔学生的一切爱国行动,后又逮捕抗议的北京学生800余人,激起全国人民的更大愤怒,五四运动由此进入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新阶段。

  “江西这一阶段的运动,以九江最为出色。”近日,江西省党史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梁发明向记者讲述了这一段历史。

  1919年6月12日,继学校罢课、商界罢市后,九江各趸船工人、码头运输工人实行罢工,相互约定:不取轮船货物,不搬货物上船。

  工人们说:“现在商界罢市,学界罢课,我等工人何独无心肝,不为应援?”

  这份坚决和勇敢,赢得了学生们的敬意,他们喊出了“工界万岁”的口号。

  “九江工人的罢工,从根本上壮大了爱国运动的力量,形成了五四运动中江西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的‘三罢’斗争局面,也是五四运动在江西发展到高峰的标志。”梁发明说。之后,南浔铁路工人、南昌昌北码头工人及赣州、萍乡、抚州等地数千工人亦纷纷罢工。五四运动在江西发展为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工、学、商联合的群众性爱国运动。

  安源的先行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

  在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开始与江西的工人运动相结合。

  不久后,湘赣交界的矿业重镇安源,唱响了马克思主义与江西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第一曲”。

  “1922年2月,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成立,隶属于中共湖南支部。这是江西土地上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党支部。”梁发明告诉记者。

  为何是安源?我们且先把时间拨回1889年。这一年,中国正处于洋务运动的浪潮。主张“中体西用”的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筹建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前者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1896年,盛宣怀接张之洞任,厂、矿改为官督商办。为了解决汉阳铁厂用煤问题,1898年设“萍乡煤矿局”,即为后来的安源煤矿。

  因传统的萍水河运输,难以承载煤炭的巨大运量,189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筑了全长89公里的株萍铁路,1905年完工,铁路隶属萍乡煤矿。安源煤矿和株萍铁路合称,即赫赫有名的“安源路矿”,它是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四运动后,安源路矿工人发展到1.3万余人。他们是江西产生最早、人数最多的一支近代产业工人队伍。而此时的汉冶萍公司,因经营腐败、连年亏损,不得不持续向德国和日本贷款,公司大权为帝国主义所控制。因此,这里的工人,也是受帝国主义压迫最深、生活最苦的一群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将安源路矿作为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区域。

  不过,那时的江西尚未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鉴于安源路矿的特殊地理区位,以及湖南籍工人众多的特点,建立安源路矿党组织的重任,落在了湖南党组织的肩上。

  1921年秋、冬,时任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书记的毛泽东两次考察安源。他下矿井、进工棚,广泛接触工人,深入细致地了解工人疾苦和路矿情况,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

  经过考察,毛泽东认定,安源是一个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发动工人运动的好地方。

  当年底,湖南党组织派李立三等到安源开展工作。在安源当地工人朱少连等人的协助下,李立三首先在安源开办了一所平民小学,免费招收工人子弟入学。

  随即,他借着访问学生家长的名义,广泛接触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将工人中的优秀分子发展为团员,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安源支部。

  在此基础上,1922年1月,安源有了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因为工人们白天要做工,晚上才能听课,所以又称之为夜校。百余年后的今天,这所夜校仍矗立在萍乡市安源区安源镇老后街五福斋巷内,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饱受侵凌压迫的工人们怀着好奇走进了夜校。不到两个月,参加夜校的工人由开始的十多人增加到五六十人。他们从矿井,从炼焦处,从洗煤台,从矿区的各个角落,奔向二楼的教室,抖落一天的疲惫,聚在昏暗的油灯下,如饥似渴地学习。

  楼梯没有栏杆,他们就用一根绳子做扶手,教室没有课桌和黑板,他们就亲手制作。工人们在这里,不仅学习识字、生活常识、自然科学,更懂得了革命道理,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熏陶,逐渐提升了阶级觉悟。

  学习中,涌现出一批工人骨干,为建立党组织打下了基础。朱少连等六名工人成为安源的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

  1922年2月,在萍乡煤矿的一个火车房里,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成立,李立三任书记,机关驻安源矿区,隶属中共湖南支部。

  自此,江西大地上有了第一个党组织。

  来自湖南的风,将马克思主义播撒于赣西北的群山和矿道间,扎根于安源的路矿工人群体,此刻终于瓜熟蒂落。

  走向觉醒的赣鄱青年

  一场暴风雨式的群众运动的冲刷,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引发人们的思想剧变。

  “五四”就是这样一场运动。

  “赵醒侬、袁玉冰、方志敏,这三位江西共产主义党团组织的创始人,曾天宇、黄道等后来江西革命的骨干,都在经历五四运动的洗礼后,陆续踏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党总支书记黄卫介绍道。

  他们背后,是江西广大青年学生跳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圈子,投身于爱国救亡的时代洪流。

  一批杰出青年、革命社团和进步刊物,迅速崭露头角,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在江西早期传播的另一股浪潮。

  五四运动后,就读于江西省立第二中学(今南昌二中)的袁玉冰联合黄道、徐先兆、黄在璇(野萝)、黄家煌、刘轶、石廷瑜、支宏江(江岩)等七名同学,组建了鄱阳湖社。

  这是江西第一个革命社团。

  不久后,鄱阳湖社更名为“改造社”,以“改造社会”为宗旨,出版了江西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刊物——《新江西》季刊。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把无数有志青年吸引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

  这些先驱者中,就有彼时身处上海的赵醒侬。这一年,赵醒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后转为中共党员。

  1922年7月,方志敏前往上海,由赵醒侬、俞秀松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也正是这个夏天,袁玉冰受方志敏邀请来到上海,赵醒侬、袁玉冰、方志敏,在上海有了一次历史性的会晤。在江西革命史中,三人并称为“江西革命三杰”。

  同年秋,袁玉冰前往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在这里,袁玉冰结识了李大钊,并经他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9月,经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同意,方志敏回到江西南昌,以灌输文化为宗旨成立“南昌文化书社”,地址设在南昌百花洲附近。这是一家“专贩卖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革命的书报”的书社,成为江西当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

  大批进步青年聚集在书社,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马列主义知识和进步文化,为建立南昌地方团组织奠定了基础。

  团的建立及活动

  1922年11月,奉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派遣,赵醒侬从上海回到南昌,筹建江西地方团组织。

  他与先期回到南昌的方志敏一道,以南昌文化书社作为活动据点,开展建团的筹备工作。

  然而,从小离开江西的赵醒侬,对省城情况不熟悉,联络活动遭遇困难。这时,适有失业小学教师刘拜农常来书社看书。在多次交谈中,赵醒侬了解到,刘拜农赞同马克思主义,想要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却不知团在何处。

  经过考察后,赵醒侬将准备在南昌建团的计划告诉刘拜农,要他邀集一些与团的宗旨相合的青年来书社面谈。

  第一次,刘拜农邀了十余名学生前来,由赵醒侬向他们讲革命的道理。结果却不如人意。由于这些青年只看过一些进步书刊,并未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导致他们谈“革命”色变,不敢再来。

  赵醒侬意识到,团组织不能在这样的青年基础之上建立,要刘拜农另外物色对象。过了几天,刘拜农又邀集了几名青年来文化书社。这一次,经过赵醒侬的多次耐心启发和教育,青年们有了革命的愿望。

  这样的谈话会和讨论会在文化书社开了多次。建团的时机已经成熟。

  1923年1月20日,赵醒侬在南昌文化书社召集青年开会,宣布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团(后改名为南昌地方团),由刘拜农任临时书记。

  不久后,在北京大学读书的袁玉冰利用寒假回到南昌。赵醒侬和袁玉冰、方志敏等讨论后,就江西以后的工作作出以下决定:

  一、组织民权运动大同盟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作为江西地方团领导的外围组织,为地方团吸收“新的分子”。

  二、指定胡占魁(时任南昌工会会长)负责南昌工人的动员组织工作。

  三、重点在南昌、九江、景德镇、丰城发展青年入团。

  四、“决定把改造社的《新江西》季刊及《青年声》周刊作为宣传我们的主义的刊物。”

  1923年3月,民权运动大同盟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相继成立。

  迅速高涨的革命运动,使北洋军阀江西督理蔡成勋大为恐慌。他以宣传“社会过激主义,扰乱人心,妨碍秩序”等罪名,取缔“民权运动大同盟”“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查封文化书社,《新江西》和《青年声》被迫停刊,袁玉冰、刘子池和胡占魁等被捕入狱。

  在军阀的搜捕下,赵醒侬、方志敏、刘拜农等只得离开南昌,前往上海、南京等地。

  蔡成勋万万想不到,军阀当局的倒行逆施,不但没能阻挡江西革命运动的发展,反而在客观上扩大了革命宣传。

  正如赵醒侬所言:“就是这件事唤醒了好多的青年……千百万的传单还没有这样的效果呢!”

  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赵醒侬作为南昌地方团的代表出席大会。会前,他同方志敏商量,仍以“新江西”为名,接替停刊的季刊,创办《新江西》半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指导江西的革命斗争。

  同年10月,赵醒侬再次回到南昌。他一方面,积极营救袁玉冰等出狱,另一方面,重新恢复了南昌地方团的活动。经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特许,正式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南昌团地委”),赵醒侬任委员长。

  团的活动再度活跃起来。截至1926年3月,全省建立了11个地方团组织,其中安源、南昌、九江、吉安为团地委,其余为特支,团员总数400余人。

  南昌特支

  今天的南昌地图上,已经找不到“解家厂”的名字。根据现有的资料,可推测这条旧路的大致位置:东起经堂巷、西至苏圃路,处在民德路和叠山路正中间。如今,此处是一片繁华的生活圈,不远处就是佑民寺和百花洲,周边学校、商超、医院、公园一应俱全。街头巷陌,老人们家长里短,孩子们嬉笑打闹,有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也有打卡美食的旅行者。

  山河无恙,烟火寻常。这便是百年前先驱们成立江西党团组织、并为之奋斗终生的愿景。

  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大革命高潮即将到来,发展地方党组织迫在眉睫。

  同年11月,中共三届一中全会在分析全国各地党务情形时,曾预见“南京、杭州、四川、江西、福建均可望有新的发展”。

  党中央认为,在江西建党的条件已经具备。

  1924年3月,赵醒侬、邓鹤鸣带着中共中央的指示,从上海返回南昌,着手筹建中共江西地方组织。首先从团员中发展一批党员。

  这年春天,方志敏在南昌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人是赵醒侬。一同入党的还有邹努、朱大贞等人。

  1924年5月,经过短时间筹备,中共南昌支部(亦称“南昌特支”)成立,赵醒侬任书记兼组织干事,邓鹤鸣任宣传干事,机关驻南昌市解家厂附近,直属中共中央领导。

  “这是继中共安源路矿支部之后,在江西建立的第二个党组织,更是负有领导全省革命斗争重任的党组织。”梁发明指出。

  自此,江西的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呈现出新局面。

  中共南昌支部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全省革命斗争的领导,决定在赣江流域沿岸和南浔铁路沿线一些革命基础较好的地方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以适应革命的需要。

  南昌、九江、吉安等地,先后建立起党小组。与此同时,永修、德安、武宁、清江、铜鼓、弋阳、景德镇、都昌等地也由在南昌加入共产党的党员回到家乡建立党小组或支部。各级党组织以星火燎原之势在江西建立起来。

  1926年4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南昌支部升格为中共江西地方执行委员会,罗石冰任书记兼宣传部主任,赵醒侬任组织部主任,方志敏任工农部主任,下辖南昌、九江、吉安三个特别支部。此时,江西有12个县市建立党组织,党员65人。

  到了5月,中共江西地方执行委员会的党员数量就发展到了105人。

  截至同年10月,全省14个县建立了党组织,6个县设立了通讯处,党员除安源地区外发展到了500余人。

  1927年1月,中共江西地方执行委员会又升格为中共江西区委。同年5月底,中共江西区委改为中共江西省委。

  马克思主义风何以来江西?行文到此,我们已能给出答案。

  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以赵醒侬、袁玉冰、方志敏为代表的江西青年学生在反帝爱国运动中迅速走向觉醒,他们创办革命社团和进步刊物,主动学习先进理论,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种子引入江西,播撒于青年的思想中。

  江西工人在声援学生运动中,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湘赣交界处的安源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区域,在全省率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江西工人运动的结合,成立了江西土地上的第一个党组织。

  在南昌,赵醒侬、方志敏等人以南昌文化书社为据点,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开展革命活动,南昌文化书社成为江西党团组织诞生地。

  1924年5月,中共南昌支部成立,负责领导全省革命斗争重任,预示着新的革命高潮即将来临。扎根于赣鄱大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种子,遍地开花!

 

  策划:大江网、江西省党史综合服务中心、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执行:大江网采访中心、网端中心,信息日报总编室

  执笔:刘文琴、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沈冠楠

 

编辑:李孟玲 张晴烨(实习生)审核:温小强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