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江西丨走近“江西三杰”往昔峥嵘岁月

2024-07-01 06:49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下,江西一批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地求学或工作的青年,结识了当地著名的共产党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

  他们回到江西,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并逐步与工人阶级相结合,创建江西省党、团地方组织,从事革命斗争。其中赵醒侬、袁玉冰、方志敏三人以其对江西建党和早期革命的卓越贡献,被誉为“江西三杰”。

  赵醒侬 江西民族革命运动的先锋

  翻开《中国共产党江西历史》(第一卷),第一张照片就是中共江西地方组织主要创始人赵醒侬。他的一生绕不开“觉醒”二字,甚至连名字都蕴含此意。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称誉他是“江西民族革命运动的先锋”。

  赵醒侬原名“性和”,1892年出生于南丰县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幼年时,他因家中变故,无奈中止学业。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到长沙、常德等地当学徒,每天要劳动十多个小时,受尽剥削和欺辱,仍不得温饱。后来,他抱着一线希望前往上海做工。

  生活的苦难磨灭不了他坚强的意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给赵醒侬带来极大冲击。同时,受胡适主编的杂志《新生活》影响,赵醒侬在思想上也渐渐发生变化,他决心“还我本来面目,真的人生,努力、奋斗,往光明路上去做人!”并将自己的名字从“性和”改为“醒侬”。1921年,他在上海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转为中共党员。

  1922年的夏天,赵醒侬、袁玉冰、方志敏在上海会面。他们一起分析时局、探讨江西革命形势。后来,三人被并称为大革命时期“江西三杰”。

  同年11月,赵醒侬受团中央派遣回到南昌,着手创建江西青年团组织。他和方志敏创办了江西第一个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据点——南昌文化书社。1923年1月,他在这里正式组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团。

  随后,赵醒侬与袁玉冰、方志敏等在南昌成立“民权运动大同盟”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把改造社的《新江西》季刊及《青年声》周刊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这些举措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江西的传播。

  1924年5月,中共南昌支部(也称为“南昌特支”)成立,赵醒侬任书记。他担负着江西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工作,有时工作到深夜,同志们为他买碗清汤,他都执意不肯买带鸡蛋的清汤。赵醒侬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革命精神,使身边的同志深受感动。

  南昌特支成立后,为传播革命思想,同时便于党的组织开展活动,赵醒侬等人决定创办明星书社和黎明中学。明星书社和黎明中学的革命活动,使江西军阀当局惶恐不安,在开办的两年当中,多次遭到军阀当局的破坏。

  1926年8月,赵醒侬在南昌百花洲被捕。同年9月,他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34岁。方志敏赞誉他是在江西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运动的第一个牺牲者。

  袁玉冰 在江西点燃马克思主义火种

  五四风雷,激荡赣鄱。彼时的南昌,风云际会,一名刚满20岁的年轻人奔走于大街小巷,发表演说,高呼“宁做断头鬼,毋为亡国奴”。他就是袁玉冰,江西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之一。

  袁玉冰出生于1899年,五四运动爆发期间,他求学于省立南昌二中。在此期间,袁玉冰阅读了李大钊关于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文章,深受启发。

  1920年7月,袁玉冰联合七名同学组织了五四运动后江西第一个革命团体“鄱阳湖社”,后更名为“改造社”。同时,他主编的《新江西》杂志被公认为江西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刊物,方志敏、黄道、李穆等进步青年都曾在上面发表文章,为马克思主义在南昌的传播点燃了火种。

  “袁玉冰是江西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之一,为马克思主义在江西的早期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江西省党史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梁发明表示。

  1922年秋,袁玉冰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经李大钊介绍,袁玉冰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袁玉冰利用寒假时间回到南昌,与方志敏一道利用南昌文化书社为掩护,宣传革命思想,秘密联络党团员。

  从1923年春起,袁玉冰受党组织派遣,先后在南昌、上海、九江等地开展革命工作,曾担任共青团江西区委书记兼中共江西区委执行委员会秘书等职务,成为当时江西名噪一时的革命家。

  当时,北洋军阀曾派人对袁玉冰进行游说,企图以公费送日本留学收买他,被他严词拒绝。1923年3月下旬,他携带3份秘密报告去北京,不料被恼羞成怒的北洋军阀江西省政府逮捕。

  袁玉冰被捕激起了江西社会各界人士愤慨,经赵醒侬及著名的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刘和珍等各界人士的多方活动,积极营救,北洋军阀当局迫于压力,将关了8个月的袁玉冰释放。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敌人的屠刀,袁玉冰毫不畏惧,积极组织赣北秋收暴动。1927年12月,因叛徒告密,时任赣西特委书记的袁玉冰在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年仅28岁。

  如今,袁玉冰烈士长眠在故乡的青山上,其墓碑上写着“革命事业立千秋,烈士精神传万代”两排字。

  方志敏 为可爱的中国奋斗!

  1899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国北方的津冀鲁地区爆发,这一年,方志敏出生于江西弋阳漆工镇的一个名为“湖塘”的小村庄。许多年后,这里被誉为“一座烧不灭的村庄”,几乎家家都有烈士。

  在家乡的岁月里,少年方志敏大胆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组织进步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活动。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组织弋阳学生和爱国青年上街游行示威。他以满腔爱国热忱,投入反帝爱国的时代浪潮中,立志“为光明奋斗”。

  1919年秋,20岁的方志敏来到南昌求学。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书籍,并结识袁玉冰、黄道等进步学生。在他们的介绍下,方志敏加入革命团体“改造社”,并为《新江西》季刊撰稿,发表了《私塾》《哭声》《血肉》等作品。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一年秋天,方志敏考入九江南伟烈学校,在“精神苦闷”的时候,他接到上海一个朋友寄来的《先驱》报,即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其中提出的“结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主张深深打动了方志敏。

  1922年,为寻求革命真理,方志敏来到当时革命思想活跃的上海。在这个被人们称作“富人的天堂”和“冒险家的乐园”的大都市,他开阔了眼界,也真正感受到一个贫寒青年立足上海之艰难。

  当时,方志敏找工作受挫,几个朋友邀他去法国公园散心,公园门口“华人与狗不准进园”几个字深深刺激了他,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得到进一步激发,这也为他后来在苏区领导建设共产党最早的人民公园埋下了伏笔。不久后,他结识了赣籍青年赵醒侬。经赵醒侬、俞秀松介绍,方志敏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3月,方志敏在南昌转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我的一切,直到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入党之初,方志敏满怀激情地写下这样的文字。

  1927年12月,方志敏与邵式平、黄道等领导了弋阳、横峰一带农民的武装暴动,之后创建了赣东北苏区,并领导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此后数年内,他辗转于贵溪、鄱阳、万年、德兴、湖口等县,发展党组织,建立革命武装,组织农民起义,开展游击战争。

  在苏区,方志敏摸索出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创造了股份制,发行了股票;创造了地雷战,把人民战争提高到新水平;创造了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形成了数条开放型贸易路线……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4年,方志敏奉命率红十军团北上抗日。次年1月29日在怀玉山高竹坑不幸被捕。在被关押的这段时间,国民党对方志敏各种威逼利诱,想让他背叛革命,但方志敏始终坚信:主义比生命更为重要。即使被俘入狱,他也依然坚定着自己的革命信仰。

  在狱中,方志敏先后撰写出《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12篇文稿和信件,计13万余字的珍贵手迹留传于世,堪称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财富。

  “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1935年8月6日黎明前夕,方志敏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于南昌市郊外下沙窝,时年36岁。

  刘文琴、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沈冠楠/文

 

编辑:李孟玲 张晴烨(实习生)审核:温小强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