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江西丨马克思主义从这里走向全江西

2024-07-01 06:49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

  “五四”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进入江西和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赣鄱大地上涌现了一批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机构和刊物。以它们为阵地,马克思主义的萌芽迅速开枝散叶、茁壮成长,最终推动江西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全省革命运动的高涨。

  从鄱阳湖社到改造社

  鄱阳湖是江西第一大湖,汇纳赣江等五大河流,北接长江入海。

  宋人杨万里泛舟夜游鄱阳湖,烟波浩渺,沙鸥翔集,心旷神怡之际,作诗一首:

  夜来徐汊伴鸥眠,西径晨炊小泊船。芦荻渐多人渐少,鄱阳湖尾水如天。

  “五四运动”后的南昌,一个以“鄱阳湖”为名的革命团体成立了。

  发起人是袁玉冰,最初的成员包括黄道、黄在璇、黄家煌、石廷瑜、支宏江等七名同学。

  这八名青年,在当时被称作“江西八大家”。在往后的岁月中:袁玉冰、黄道、徐先兆、黄家煌、黄在璇是江西早期共产党员;黄道、徐先兆、黄家煌、黄在璇参加了八一起义;黄在璇后改名为黄野萝,走上科技救国之路,是我国森林土壤研究和红壤利用改良的先驱……

  这也是江西第一个革命社团。袁玉冰期盼着,它能像容纳百川、终归大海的鄱阳湖一样,将南昌地区学生运动“小洪流”引入全国学生运动“大海”。

  自此,赣江之畔,有风鸣廊。袁玉冰等人常聚在这里,议论国事、针砭时弊,探寻改造社会和救国方法。后来,随着思想的深入,他们深感“鄱阳湖社”之名无法准确体现团体的宗旨和社员们的抱负,决定更名,“改造社”由此诞生了。

  1921年1月1日,时值元旦,改造社在江西省立第二中学(今南昌二中)举行成立会,到会社员九人,一致推选袁玉冰为改造社主要负责人,并决定出版发行《新江西》季刊。

  “改造社会”,简单又复杂的四个字,构成了改造社的宗旨。

  在成立会上,袁玉冰慷慨陈词:“我们将把这个范围推广,使成世界一家,世界上的人都是我们的兄弟。”数月后,在为《新江西》创刊号撰写《本刊宣言》时,他进一步明确:“我们的最终目的,在使这个‘黑暗的旧江西’变成一个‘光明的新江西’。”

  铮铮宣言,字字铿锵。改造社如平地一声雷,惊醒了无数进步青年,向往者云集。其中,就有当时在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就读的弋阳青年方志敏。此外,江宗海、汪群等人也陆续入社,队伍不断壮大。

  改造社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成立最早的江西进步社团。袁玉冰订立的八条社规中,就有要求社员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内容。

  1922年秋,随着袁玉冰考入北京大学,以及其他改造社成员先后外出求学,社员分布江西、湖南、上海、四川以及日本等地,袁玉冰遂决定在组织上将改造社扩大,在北京大学设立改造社总社,在南昌、上海设立分社。改造社的活动形式至此有所改变,但其影响则更为扩大。

  《新江西》季刊

  《新江西》季刊是改造社的机关刊物,由袁玉冰任主编,亦被公认为江西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刊物。

  在创刊号中,袁玉冰撰写了《本刊宣言》。他写道,我们是“主张改造社会的,发行本刊,就是改造社会的一种方法。我们改造社会,先在江西做起,本刊就在江西出版,所以就叫它《新江西》。”

  《宣言》像一道强烈的闪电,划破了旧江西漆黑的夜空,像一个巨响的惊雷,呼唤着江西人民的觉醒。

  袁玉冰、方志敏、黄道、黄在璇、黄家煌等改造社成员都曾在《新江西》季刊上发表文章,袁玉冰更是发表文章达31篇之多。他们以《新江西》季刊为阵地,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错误观点,寻找改造社会的真理,渐而在进步中走向马克思主义。

  1922年秋,袁玉冰在北京大学结识了李大钊,并经他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在不久后出版的《新江西》季刊第一卷第三号上,袁玉冰一口气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介绍,呼唤青年“起来实行社会革命”。而实行社会革命最为适当的办法,“只有马克思派的社会主义”“因为马克思派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全书》《列宁全书》《康民尼斯特丛书》《新青年丛书》等60余种革命书刊,也通过《新江西》季刊,介绍给江西青年,为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参考。

  1923年春,由于江西反动当局的破坏,《新江西》季刊被迫停刊。然而,它的流传地域和影响已经延伸至南昌、赣州、九江、吉安、兴国等地,甚至省外的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武昌等地,均有发行。星火已燃起,即将燎原。

  南昌文化书社

  “因为革命思想,在江西传播不广,得到团的同意,与几个同情的朋友,由上海回到南昌开办一家新文化书店。”1935年,方志敏在狱中写下了这段往事。文中谈到的“新文化书店”,就是被称为江西党团组织诞生地和革命活动据点的“南昌文化书社”。

  事情还要从1922年的夏天说起。

  彼时,方志敏已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这一年的8月下旬,他与赵醒侬、袁玉冰于上海相会,三人商议,联络同情革命的朋友在南昌办文化书社。

  经青年团中央同意,方志敏回到南昌,负责“南昌文化书社”的筹备工作。在《大江报》发行人张田民的帮助下,方志敏顺利筹措到一笔经费。同时,赵醒侬从上海购买了一批进步书刊,派人运抵南昌。

  是年8月底,“南昌文化书社”在南昌百花洲席公祠附近正式开业,方志敏任经理。

  “南昌文化书社”以灌输文化为宗旨。

  方志敏在《南昌文化书社宣言》中写道:“荒凉的江西,没有文化种子的江西,居然也有‘文化之芽’了”。而为了让这株嫩芽蓬勃生长,就必须“从别处运输‘哀其杜阿’(水)来供给它的需要”。

  方志敏热切期盼,希望“将来的江西青年思想界,开出几朵笑眯眯的‘文化之花’来。”

  书社除经销当时一般书店都有的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书外,主要销售《新青年》《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唯物史观》及《向导》《先驱》等革命书籍和进步刊物,为江西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提供方便。为安全起见,部分书刊在内部秘密出售,并源源不断输向全省各地。

  南昌文化书社如同一块磁铁,吸引着无数赣鄱青年。赵醒侬、袁玉冰等人也经常在书社内组织学生座谈,讲解革命理论,灌输革命思想,这里成为联络革命青年、开展革命活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据点。

  1923年初,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团(后改名为“南昌地方团”)在南昌文化书社内成立。

  1923年3月,南昌文化书社遭江西军阀当局查封,被迫停业。

  斗转星移,百年云烟过眼,书社旧屋早已化为尘埃,但曾经在这里发出的觉醒之声,已成为江西革命运动史中的一座不朽丰碑。

  民权运动大同盟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团成立后,立即开展扩大团组织等革命活动。

  此前,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明确同国民党实行合作,“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1923年3月,袁玉冰利用寒假时间回到南昌,在与赵醒侬、方志敏商议后,决定成立“民权运动大同盟”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作为江西地方团领导的外围组织。

  “民权运动大同盟”是根据中共二大决议精神组建的,旨在“对普通人的宣传”,即到广大群众中去进行反帝反军阀的宣传教育,争取民主权利,团结社会各阶层的革命人士。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则以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为中坚力量,主要面向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并从中发展团员。赵醒侬等打算把它办成研究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带学术研究性质的团体。

  这两个组织很快就相继成立。然而,由于引发军阀当局的恐慌,很快就被冠上“社会过激主义”等“罪名”,被强制取缔,袁玉冰等人也遭逮捕,赵醒侬、方志敏等被迫离开南昌,团的活动被迫中止。

  明星书社和黎明中学

  南昌文化书社被军阀查封后,“接棒”的是明星书社。

  中共南昌支部成立后,为传播革命思想,同时便于党的组织开展活动,重新开办一家专售马克思主义书籍的书店被提上日程。

  从北京回到江西开展革命工作的青年曾天宇接下了这一任务。

  曾天宇是万安人,1918年9月考入北京中国大学,五四运动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其间,利用寒暑假机会,组织家乡知识分子开办聚华书店、创办《青年》杂志,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经过短期的筹备,1924年6月,明星书社在当时的南昌锡厂街24号正式开张营业,由曾天宇任经理。店名“明星书社”寓“启明星”之意,喻指革命思想像启明星那样驱散黑暗、光照人间。

  明星书社是中共中央开办的上海书店在江西设的点,书社经销的书刊主要有《马克思全书》《列宁全书》《共产主义丛书》《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等,与全省进步青年联系密切,是马克思主义在江西传播的主要渠道。

  书店也适当卖些文化科学、日常生活知识书籍和课本,以防止敌人检查。中共南昌支部的一些重要会议,有时也在书社的楼上秘密举行。赵醒侬就曾化名“赵兴隆”,以小商人的身份作掩护,经常在书社楼上召集会议,布置工作。

  不久后,曾天宇等人又创办了黎明中学,地址设在南昌解家厂12号,大致在今天的南昌市东湖区环湖路社区附近。曾天宇任校务主任,实际主持全校工作。取“黎明中学”为校名,寓“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办学是手段,革命才是目的”之意。

  学校初设一个班,后扩大到三个班,有学生100多人。

  不少当时江西的革命活动家都在这里讲课、演讲。1924年8月恽代英来南昌时,应邀在黎明中学作反帝反封建与三大政策的演讲。赵醒侬曾在这里讲过孙中山的《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书》,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情况,解释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方志敏讲课时,经常用一些短小生动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邵式平讲过苏联革命情况;黄道则时常讲时事。

  “黎明中学培育了一批革命人才,是江西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据点之一。”江西省党史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梁发明说。

  最后,这一时期在江西兴起的革命刊物,还有方志敏创办的《青年声》周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执行委员会创办的《红灯》周刊,以及《新江西》半月刊等,它们共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江西的传播,推动广大青年在觉醒中走向革命。

  刘文琴、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沈冠楠/文

 

编辑:李孟玲 张晴烨(实习生)审核:温小强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