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这位江西人如何成为“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2024-07-07 08:47 阅读
当代江西

“书生死国,此其时矣。”80多年前,作为王国维、梁启超爱徒的姚显微,面对日寇侵略时的不屈宣言,至今仍振聋发聩!

 

今天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7周年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江西师范大学的部分师生都会自发来到“显微亭”敬献鲜花,缅怀已故教授姚显微。

而在距离江西师范大学500多里远的泰和县杏岭姚显微学校,师生们也会组织开展纪念姚显微的活动。

姚显微何许人也?一“北”一“南”,一“大”一“小”,为何每年两地都要同时举行活动纪念他?

寒门学子成了史学家

1905年2月11日,在兴国县潋江镇西门坑村,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声划破天际,一条新生命诞生了。这条小生命就是姚名达,字达人,号显微。

姚显微出生于寒门家庭,祖父姚德源是位撑船工,父亲姚舜生是晚清秀才,母亲徐才琳是个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姚家虽有几亩薄田,却算不得富有。

姚显微从小对历史书产生浓厚兴趣,他把家中所藏的历史书全都拿出来一一比照校勘,竟然发现“年代不同、史实差异的地方很多”,无法判断谁是谁非?从此,他暗暗发誓:“要专攻历史,规范史书”。

1918年2月,姚显微考入江西省立赣县中学。毕业后,因经济拮据,父亲为了让他“既能自谋生路,又可济世救人”,便命他辍读学医。

姚显微表面勉强从命,内心却十分不快。1923年,他不顾家人反对,放弃学医来到上海,考入可享受公费待遇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国学专修科。

为了更好地研究国学,1925年,姚显微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后,拜王国维、梁启超为师。两位导师见他年龄最小,又笃志力学,十分喜爱。姚显微对两位师长亦是极其爱戴,师生情谊至深且厚。

尤其是导师梁启超蘸血为墨写下《爱国歌》四章的事迹,深深感染着姚显微,使他不仅在学业上得到了进益,更在思想上接受了洗礼。

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年时间,姚显微写下了《中国史学史》等三十余种著作,这在我国史学界是十分罕见的,其导师梁启超曾称赞他“年轻有为”。尤其是1928年出版的《章实斋先生年谱》和《历史研究法补编》,更是被胡适誉为“不朽之作”。

姚显微所撰写的《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史》《中国目录学年表》是我国现代目录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1929年,导师梁启超病逝,王国维也早已离世,姚显微深感悲恸,深知自己无法再留清华国学研究院,便携全家老少从北平启程赴沪,经史学大家何炳松介绍入职商务印书馆,就任编辑兼特约撰述。

姚显微

著名学者成为抗战宣传员

姚显微来到上海后,工作之余广泛搜求史料、潜心治学。

他原本只想做个自了汉,专心历史,不管闲事。但不久,他的书斋梦就被严酷的现实给击碎了。

1932年1月28日,日军偷袭上海闸北,焚毁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和妇女杂志社等。他的小家也毁于兵燹,十余万张资料卡片、数千册藏书、十余部书稿全部化为灰烬。

他受毁家失业的沉重打击,反而明白了一个道理:“个人与社会、国家是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国家的安危,社会的治乱,直接影响到个人。要想个人安乐,就不能不参加保卫国家,安定社会的工作。”

没有被枪炮吓倒的姚显微愤慨地告诫同仁:“日寇要毁灭我们的文化,我们就应该更努力地发扬我们的文化,给他们瞧瞧,使他们知道我们是打不倒,灭不掉的。”

就在举家逃难之际,上海租界里的花天酒地、歌舞升平与现实中的鲜明对比,深深刺痛了姚显微。尽管五四运动已经过去10余年,但他深感“启迪麻木的民众仍是第一要务”。

1932年3月,姚显微和妻子商定创办《女子月刊》,试图“从言论上唤醒同胞,从智识上开发女性”。《女子月刊》的质量和品位很高,一经推出就在上海众多杂志中脱颖而出,巅峰时期发行量过万。

为了唤醒民众,姚显微还利用复旦大学兼职教师身份,率复旦大学学生积极宣传抗战,劝募物品。他和妻子毫不犹豫地捐出订婚用的金戒指,支援十九路军。

他每天冒着危险,用汽车把所募得的罐头、日用品等抗战物资,运往前线劳军,帮助校方组织“复旦大学义勇队”,承担运输等支前工作,从而使前方军心大振。

当时姚显微在上海文化界的爱国运动中极为活跃。1935年5月,他与上海150多名文化界人士,联名发表“我们对于文化运动的意见”,反对埋头读经和复古运动,唤起民众,“完成民族解放的功业”。11月,又与上海300多名文化界人士一起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

江西师范大学显微亭

书生报国化英魂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上海也沦陷。姚显微忍痛放弃在上海的文化事业,奉母携妻回到江西。

期间,他以更大的爱国激情和更多的精力认真研究、分析抗战形势,写下《江西的潜在力》《日本南侵的政略和战略》等宣传抗日救国的文章,以唤醒民众奋起抗战。

1940年夏,国立中正大学创办,建校于泰和县杏岭村。首任校长胡先骕博士闻其名,特聘姚显微为教授,设立研究部,姚显微授《国史通释》,深受师生推崇。

1942年5月,日寇妄图打通浙赣、粤汉两条铁路线。当时,泰和县城是江西省会所在地,城区常常遭敌机空袭,百姓提心吊胆,准备逃难。

姚显微却说:“书生死国,此其时矣。”不久,他发起组织国立中正大学“战地服务团”,并被选为团长,编印《战争服务特刊》和《战地服务团成立宣言》。

6月25日清晨,战地服务团30多名团员个个戎装草履,精神抖擞,冒雨奔赴赣东北前线。途经吉安,在各界召开的欢迎会上,姚显微激昂陈词,号召青年们:“到前线去!到战壕去!做一个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7月4日,姚显微率领战地服务团由樟树前往最前线桥东。在见到前来欢迎他们的58军军官时,姚显微坚定地说:“我们全体团员是抱有牺牲决心而来的。”

而此时战局已经非常不利,日军调集五六路人马,从三个方向对桥东一带进行包围。服务团不但没有随军部撤退,反而赶往前线野战医院为伤病员换药包扎,然后才随野战医院转移。

7月7日晚,姚显微和学生们借宿新干县石口村,突遭日军袭击。姚显微临危不惧,领着学生赤手空拳与日寇搏斗,有个日本兵被他徒手掐死。敌人随即开枪射击,姚显微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同时遇害的还有22岁的学生吴昌达。

姚显微和吴昌达殉国的消息传至学校,师生们悲痛万分。很快,教授殉国的消息传遍全国,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称赞姚显微为“母校之光”。

8月5日,两位烈士被合葬在杏岭北山上。胡先骕校长挽联写道:“盛年绩学,识贯古今,舆序获良师,平生读尽陈篇,早有鸿文垂宇宙;溽暑遄征,志吞胡羯,荒村斗强寇,此日迎归忠榇,永留浩气壮山河!”

1945年1月,日军发动赣中南作战,泰和危急,国立中正大学被迫迁往宁都。抗战胜利后,又迁往南昌。1949年9月,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1953年,改名为江西师范学院(现江西师范大学)。

为纪念姚显微,1990年,江西师范大学在老校区四方塘边建起一座显微亭,四方塘随即改名显微湖;与此同时,泰和杏岭小学也改名为杏岭姚显微学校。近年来,两校紧密联系,共同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每逢姚显微诞辰日或抗战纪念日等,都会举行相关纪念活动。

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追认姚名达为革命烈士。2002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为姚名达殉国六十周年题词:“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2014年9月,国家民政部将姚名达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康美权 尹菊芳)

 

编辑:李坚  游丽萍(实习生)  审核:倪旻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