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演舞者视角的舞剧《五星出东方》

2024-07-23 18:43 阅读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摘要

《五星出东方》是一部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舞剧,以新疆和田出土的汉代织锦护臂为灵感,讲述了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的故事。演员们深入研究历史背景,通过精湛的舞蹈技巧和情感投入,展现了汉民族与西域各民族的悠久联系。舞剧融合了古典与现代舞蹈元素,服装设计精妙,重现了汉代服饰的风采。从剧本解读到舞台呈现,演员们经历了从身体到精神的全面挑战,通过团队合作与个人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舞台上完美诠释了角色,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情感的盛宴。《五星出东方》不仅在国内艺术界获得了高度评价,还成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彰显了中国故事的魅力与影响力。

一、引言

《五星出东方》作为一部深植于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中的舞剧,其创作不仅凝聚了众多艺术家的心血,更承载着演员们对角色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入的灵魂。该剧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与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携手出品,北京演艺集团联合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和田地委宣传部倾力打造,于2021年6月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剧场首次亮相,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献礼之作,赢得了广泛赞誉。

舞剧的灵感源泉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一汉代织锦护臂,该文物在新疆和田地区的尼雅遗址出土,是20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融合了天文、地理、神话与民间信仰的元素,象征着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融。《五星出东方》围绕这一核心文物,编织了一段关于民族团结与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通过舞蹈的语言,再现了汉民族与西域各民族之间悠久的历史联系与深厚情谊。

从演员的视角来看,参与《五星出东方》的排演是一场深刻的艺术探索之旅。演员们不仅要精通舞蹈技巧,还要深入研究历史背景,理解每一场戏背后的文化意义,这要求他们在身体表达的同时,也要进行精神层面的沉浸式体验。分享排演心得成为演员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这种交流不仅能增强演员对角色的把握,还能促进团队协作,提升整个演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服装设计方面,设计师阳东霖从尼雅博物馆的历史资料中获得灵感,巧妙融合汉代服饰特色,创造出了兼具历史真实感与舞台表现力的“锦绣”服饰,为舞剧增添了视觉上的华彩。演员们身着这些精心设计的服饰,不仅感受到了穿越时空的奇妙,更能在舞台上自信而生动地展现角色魅力,使得《五星出东方》的每一次呈现都成为一场视觉与情感的盛宴。

自首演以来,《五星出东方》在全国范围内的巡演收获了如潮好评,不仅在国内艺术界获得了多项重要奖项的肯定,更成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彰显了中国故事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力。演员们的全情投入和深情演绎,无疑为这一辉煌成就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演员的视角:从剧本到舞台

(一)初次接触《五星出东方》:剧本解读与角色理解

对于演员而言,初次接触《五星出东方》剧本,就如同翻开了一本记录着古老东方文明的神秘书籍,每一行文字都透露着浓厚的历史气息与深邃的文化底蕴。剧本以新疆和田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为引子,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故事框架,巧妙地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与今日民族团结的主题相融合,展现出一幅幅动人的历史画卷。

剧本中的角色设定尤为丰富,涵盖了汉朝使者、西域各族首领、普通百姓等多个层面的人物,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轨迹,共同交织成一部宏大的史诗。例如,汉朝使者不仅是中原与西域交流的使者,更是文化传播的桥梁;而西域各族首领则代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和平与繁荣的向往;普通百姓的角色,则从微观角度展现了民众生活的真实面貌,使整部剧作更加贴近人心,富有生活气息。

演员在解读剧本时,首先需要对角色的社会背景、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有深入的了解,这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表演功底,还需对相关历史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以便能够更加真实、细腻地刻画人物形象。此外,角色间的互动与情感纠葛也是剧本的一大看点,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复杂关系与人性的多面性,为演员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通过对剧本的初步解读,演员们能够感受到《五星出东方》不仅仅是一部舞剧,它更是一次跨文化的对话,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致敬。每一个角色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珠,汇聚成推动时代发展的洪流,而演员的任务就是赋予这些角色生命,让观众透过他们的表演,看到一个生动、立体、充满情感的历史世界。

(二)身体语言的探索:舞蹈编排与技术挑战

在筹备《五星出东方》舞剧的过程中,演员们面临着从基础体能到高难度舞蹈技巧的全面挑战。他们通过严格的训练,不仅掌握了古典舞、民族舞和现代舞等多种风格,还深入理解了各自角色的特定动作与情感表达。在舞蹈编排中,融合多种舞蹈元素、执行复杂技术动作及深度把握情感成为三大难点。然而,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演员们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通过不懈的努力与紧密的合作,他们不仅克服了技术上的难关,更在情感层面实现了与角色的共鸣,最终在舞台上呈现出一幕幕令人难忘的精彩瞬间。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演员对艺术追求的执着,也彰显了《五星出东方》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独特魅力。

三、舞台背后的故事:排练与磨合

在《五星出东方》的排练日常中,团队合作与个人挑战并存,构成了舞台背后不可或缺的故事。演员们每日沉浸在剧本的世界里,不仅要在身体上应对舞蹈的高强度训练,还要在心理上深入角色,理解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排练过程中,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主演还是群演,每个人都需贡献自己的力量,确保整个舞剧的连贯性和协调性。导演与编舞的指导,音乐与灯光的配合,以及服装与道具的适时介入,都需要团队成员间的无缝衔接。演员们在彼此的鼓励与支持下,共同克服困难,形成了强大的集体凝聚力。

每位演员在《五星出东方》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带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质,这对个人的演技和舞蹈技能提出了极高要求。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掌握复杂的舞蹈编排,同时还要在情感上与角色产生共鸣,将个人的经历与剧本中的情境相融合。这不仅考验着演员的体力与耐力,更挑战着他们的艺术感知和表现力。

在这样的环境中,演员们经历了从初识剧本到完全融入角色的蜕变,每一次排练都是对自我极限的探索。他们学会了倾听,不仅是听从导演的指导,也是倾听队友的声音,甚至是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唤。这种深度的个人与团队交互,不仅提升了舞剧的艺术水平,也让《五星出东方》成为了一场真正的集体创作,展现了人类精神的光辉与文化的多样性。

四、舞台上的舞段

(一)《锦绣》舞段

《锦绣》这段舞蹈从动作语汇上来说是属于汉唐舞,舞蹈表述上既有大开大合的恢弘,又有顿挫有度的内敛,展示了汉宫廷乐舞的高雅与端庄气象。头饰上是参考汉白玉的造型,妆容上是汉代极具代表性的长眉红妆,眼下用朱红打底极具氛围感,长眉入鬓,樱桃小口,面颊中的朱砂痣可以让观者感受到汉朝时期女子的温婉淑美。服装设计和一个时期的文化、审美息息相关,需要彰显出大汉礼仪之邦之感,改良于汉服曲裾深衣的特点,很有厚重感,整体女子的形象是端庄、稳重的状态,在这个条件下去寻找很有代表性的动作与形态。在舞段编排前,编导在博物馆成列出土的汉代陶俑木俑中获取灵感,由一个个女俑的造型衍变成动作,从而设计舞段,从这些女俑中让我们了解到汉代时期下的工匠、艺术家们把它塑造的形象,也让我们在创作表演中学习了解中华文化。这段舞蹈对演员来说挑战很大的,衣服的自重很重,不像是在教室使用的代用样衣很轻柔,在这样的情况下,演员需要使很大的力气才能完成好动作,但如果把服装的材质做成轻薄的,又会使整个身份感、仪式感减少。包括袖子的部分,因为袖子要超过手指20-30公分左右,所以会要求舞者在表演时意识要传达到袖子末端。会导致舞者表演时,因动作发力方式和服装的限制而变化,而改变原有编排的动作,对舞者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不断的一遍一遍排练达到动作的统一性,随着这个舞段的递进和发展,慢慢地从约束中去寻找还能怎么动,还能怎么更大幅度地去夸张舞者的表现力,所以在动作编排上有一个取舍的过程,最终去找到观众目前看到的这种呈现方式。

(二)《远古的呼唤》舞段

《远古的呼唤》这段舞蹈是整个舞剧中最早创排的一个舞段,当时时期的工匠以矿石打磨细腻后为龟兹壁画画出的丰富的人物姿态,此段舞蹈的造型、服装款式、颜色都以绿色、橙色为主,也是取材龟兹壁画中的人物。在妆容上也区别于《锦绣》做出了调整,在舞者面部脸颊、下巴处化有白色条纹做出两支舞蹈的地域区分,在舞蹈的编排上也是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用民族舞语言进行艺术加工,典型的移颈、旋转,莲花手还有提取于壁画上的类似“孔雀手”的手型。舞者手持的“灯”是借鉴新疆和田地区的一种舞蹈形式“灯舞” ,在剧中手持莲花灯可以是点亮沉睡已久历史,也可以是人们对生活美好愿景的一种期盼和祝福。正是有了这方方面面的历史基础作铺垫,才能使得这支舞蹈如此生动。在舞者表演上存在的第一大难点是需要掌握这支舞蹈的异域风情,这是一个很难攻克的难关,开排之初一直停留在动作层面,缺少风格性,好在有我们美丽的“春军”扮演者,古力米娜老师给舞者们传授经验和方法,再一次次的排练与模仿中慢慢地有那“味”了,也正是有了这次的经验与学习,让舞者自我有了一个提升,更加全方位的演绎这段舞蹈。

(三)《农乐》舞段

这个舞段是创排初期最早定稿的舞段,欢乐的气氛和轻松自在的感觉让排练厅里相互观摩的舞者们常常响起掌声,在服装上质朴的棉麻简单的白色搭配夸装体态服装造型,使得这一个个农耕小人物变得活灵活现。“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这段舞蹈中的歌词选取汉乐府《长歌行》清新自然,朗朗上口,感人至深。由一个渔夫引到了长安的乡村,赤脚的农夫们轻松地展现乡间的劳动场景,模仿插秧、犁地、耕地、种植的动作体态,在劳作间轻松调皮地自娱自乐,以汉族民间舞中的秧歌作为主要元素,载歌载舞的形式使辛苦的劳作充满乐趣。金黄的麦浪随风舞动,高高的粮仓里装满了粮食,怀抱丰收果实又是对一年好光景的赞美,众人体会到春种秋收,夏耘冬藏与自然的和谐。这个舞段在现场演出时有一个让大家记忆犹幸的点,在云南大剧院演出进行中,由于剧场舞台技术原因全场突然停电,只有当下剧情的一个“Q”,音响、视频、投影、舞台灯光全部失灵,舞台上正好在表演这个舞段,舞台上一切电子设施都骤然停下了,可是我们欢快的步伐并没有停下,依旧以最饱满的情绪继续演出,为了给共同舞蹈的舞者们打气,也为了让舞剧进行下去,不辜负千里迢迢奔赴剧场来观看演出观众,舞者们在舞台上唱起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观众们也受我们的影响在台下为我们打起了节奏,为我们加油呐喊。团队的配合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舞者们在舞台上尽情地舞蹈,导演、舞台监督在侧台立刻启用备用方案启动剧场备用电,灯光、音响、多媒体等等老师也是在恢复电力第一时间迅速地找到当时舞剧进行中的时间点瞬间恢复舞台设施,让舞剧进行下去,真的是很难忘的一次舞台经历。

(四)《集市狂想曲》舞段

此段舞蹈可谓是舞剧《五星出东方》中最有意思的一段,同样是以诙谐幽默的表现手法,大量精美的服装道具,全剧演员在场,极具体现精绝城人文风貌的一段舞蹈,大段的集体动作配和千变万化的舞蹈队形,满满的热情和欢快的气氛。此段舞蹈主要描述精绝城集市上汇集了南来北往熙熙攘攘的商队,热闹中上演着各式各样的有趣故事,神秘的蛇女被蛇咬了、曼妙舞姿的波斯女突然撒泼,惊险刺激的杂技被春军、奉、建特三人的捣乱而失误倒地,“骆驼”“鸡”“狗”“羊”道具穿梭在人群中,让观众更加有了一份真实的沉浸式体验感。编导用生活中的小插曲调和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人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活琐事,伴随市集的繁华慢慢胶着在一起,越发融洽。主角三人穿梭在集市中,轻松快活地玩闹,慢慢结下深厚的友情。

这场两千年前的“广场舞”也被观众们称之为“蹦迪舞”,凸显出的歌舞空间,不仅是视听觉上的兴奋和冲击,更是外化出集市上不同民族人们情感的高度融合的氛围和状态,所观之人无一不被感染和振奋,编导在这一段落中烘托出超越冲突的和合之象。

五、结论

《五星出东方》不仅是一部艺术上追求卓越的舞剧,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从剧本的深度挖掘到舞台上的精彩呈现,每一个环节都凝结了创作团队与演员们的智慧与汗水。演员们通过身体语言的探索,将历史与文化的精髓融入舞蹈之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包容。排练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个人挑战,不仅提升了舞剧的艺术水准,也加深了演员们对角色和剧本的理解。服装设计的匠心独运,不仅还原了历史的风貌,更为舞台增添了视觉上的震撼。从《锦绣》的高雅恢弘到《远古的呼唤》的异域风情,再到《农乐》的欢腾田园与《集市狂想曲》的热闹非凡,每一个舞段都是对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生动诠释。《五星出东方》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以舞蹈为媒介,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关于团结、和谐与繁荣的中国故事,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

作者:邹练美合;工作单位:北京歌剧舞剧院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