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看我国“硬核”科技有多广泛

2024-09-15 06:23 阅读
央视新闻

提起核能应用,大家可能首先想到是核电、核能供暖等清洁能源,其实在工业、医学、农业等很多领域都能看到前沿的核技术应用,比如说工业方面的超级显微镜;医学方面的放射治疗、医学成像;农业方面的植物育种等。根据相关预测,到2025年我国核技术应用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

核能与核技术应用:探秘“硬核”科技

1亿度403秒,是我国“人造太阳”EAST创造的高约束模式运行新的世界纪录。目前团队正在为下一阶段实验运行做准备,可控核聚变瞄准的是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而在产业端,核裂变产生的核能已经成为重要的清洁能源。

截至2023年底,我国大陆全年核电发电量44万吉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5亿吨。在工业领域,核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检测物质内部的微观结构。我国现在已建成三个中子平台,这些“超级显微镜”可以在科研、装备制造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核医药领域,2024年,我国相继完成多款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的首次制备,并投放市场。核产业正在工业、医疗、环保、农业等领域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玲龙一号 探秘全球首个“核能充电宝”

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玲龙一号”正在建设中,它设计集约小巧、建设灵活,被业界称为是“核能充电宝”。玲龙一号如何做到小巧玲珑?跟随记者去一探究竟。

在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距离海岸线不到两公里的地方,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玲龙一号”,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过程当中。去年8月,“玲龙一号”的心脏,也就是核反应堆的核心模块“玲龙之心”完成了安装,今年的2月份,主体工程的结构建设已经全部建成。

“玲龙一号”核电机组的大小仅为传统商业反应堆的十分之一。之所以做到如此小巧玲珑,在于其核心模块的一体化设计。

中核集团海南核电运行二处运行技术科 姚亮:它采用了国内首台自主设计的屏蔽式主泵,取消了传统大堆复杂的管路,我们相较于大堆的外置式高达20米的蒸汽发生器,“玲龙一号”采用的是直流蒸汽发生器,不到其1/5,这样做到更加小巧更加集约。

通俗来讲核电站和火电站的发电原理大致类似,本质上都是烧开水,水烧开了会产生蒸汽,蒸气推动汽轮机旋转,进而带动发电机产生出电力,不同的是火电站烧水用的是煤,核电站用的是核能燃料。

对于一座30万标准火电厂,它每年需要消耗原煤大约是100万吨,需要2万节火车皮才能把它运送走。而“玲龙一号”的功率可以做到其1/3,所需的核燃料也只是不到8吨,而且每2年换一次料,一辆卡车就把它送走了。“玲龙一号”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10亿度,可满足海南52.6万户家庭生活所需。

“玲龙一号”计划于2026年并网发电,届时,这个“核能充电宝”还能应用于城市供暖、海水淡化、石油开采等多种场景。

硬“核”研发 推动高端核技术装备产业化

小小的原子,本领很多。但要想让这些微观的粒子们更多的服务民生和产业,离不开各类高端核装备的开发。在四川绵阳,一个能将粒子加速至接近光速的新型工业CT样机刚刚研发完成,将为高端工业检测提供更便捷的选择。

在中物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的一间实验室内,我们看到了全球领先的粒子加速器——我国首个“花瓣加速器”的样机。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唐若:它现在是我们高能工业CT里面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一个装置,我们现在的整个的空间分辨率指标就做到了就是30个微米。好比在一个大铁块里面看到一根头发丝的1/3,就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小的缺陷。

花瓣加速器的粒子加速路径像一个花瓣儿,最终能在这个有限空间内,将束流加速至接近光速,可以实现更高能量的输出,技术难度全球领先。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何小中:我们自己都从写代码开始,然后怎么去设计,怎么去控制束流的轨迹,怎么去确定里面这些电极的三维结构,还是解决了非常多的技术困难。

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由这个团队研发的我国首款医用回旋加速器已经投入运行。通过它制备出的放射性医用核素,仅需几分钟便可被注射进患者体内,用于PET-CT下对病灶进行清晰的显影。

如今这个产品已走入了国内30余家医院,还出口到了海外。通过成果转化,越来越多的高端和装备从实验室走入生产线,服务产业民生。绵阳市还建成了核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打造出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一个占地4000亩的核医学产业园正在建设中,未来将成为市值超300亿元的新质生产力。

探访微观世界的“超级显微镜”

探秘微观,核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我们在高端装备制造上,不断提升硬实力。接下来,我们就要探访一个“超级显微镜”,它可以无损探测到物质内部纳米级的微观结构,也就是大约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让我们跟着记者前往今年年底即将开放使用的大科学装置——“洛书”中子谱仪看一看。

在绵阳中子大科学平台的冷中子大厅,这根橘红色的管道就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即将在今年年底正式对外开放的中子谱仪“洛书”。它的总长度有46米,是目前同类谱仪当中距离最长的。它可以无损地探测到物质的内部结构,它的探测精度可以从1微米到1纳米之间,也就是我们正常人头发丝的百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

中子谱仪被称为微观世界的“超级显微镜”,它巧妙利用了中子的物理性质,来揭示实验物品内部原子的排列和分布情况。

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飞机、高铁上使用的高端材料,小到电池、芯片材料等,都可以在这个中子科学平台上展开研究。比如,在研究人员对汽车轮胎硅橡胶材料进行测试的结果。中子谱仪可以看到材料的内部结构,并对它的疲劳程度进行测试。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黄朝强:这个拉伸的比例20%,甚至200%,我们就用这种边测、边拉、边测的方式,获得了炭黑与基体材料之间的关系,这个数据对于支撑他们材料本身的认识非常重要。

目前,绵阳中子科学平台已拥有15台谱仪,每台谱仪都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实验室,有不同功能与研究领域。每年提供4000小时的实验机时,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支撑性基础设施。

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布局明显提速

2023年《中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报告》中显示:目前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布局明显提速。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成渝经济圈等增长极实现了规模化重点布局,多个产业园项目陆续开工。核技术应用优势产业持续巩固。各类射线装置正在逐步实现自主生产,工业辐照加速器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化规模,国产医疗加速器正在逐步推向市场,国产钴源实现出口。

未来我们也希望看到我国核技术领域能有更多的创新结果涌现,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再升级。

 

编辑:陈笑笑  审核:温小强

用户点评
    已显示全部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