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见证江西75年|从“挂墙卖”到“品牌化”:服装零售的华丽蝶变
编者按:1949年,从百废待兴到百业俱兴的历史巨变。75年以来,4500万赣鄱儿女在红土地上,描绘了一幅奋发图强的中国式现代化江西新画卷。75年时光在流转,行业在变迁,不变的是江西人民在平凡岗位上的不懈奋斗。每一个江西人,每一点平凡的努力,成就了不平凡的自己,也成就了不平凡的江西。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江西日报社大江网策划推出“行业见证江西75年”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聚焦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三大产业各行业的变迁,以期全方位展示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赣鄱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再现江西人民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历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进历程,唱响经济光明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磅礴力量。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陈春伟报道:走进“衣世如歌”服装店,灯光柔和,音乐悠扬,衣架上挂满当季服饰,款式新颖、错落有致,绿植等装饰品为这片小天地增添了几分活力。店员面带微笑地穿梭于顾客与衣架之间,让每一次购物都变成了一场关于美的探索与发现。望向琳琅满目的服装,从业近30年的服装店老板王淑云不禁感叹:“选品、陈列、销售……各个环节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
“衣世如歌”服装店老板王淑云介绍货架上的衣服(陈春伟 摄)
穿上新衣,每天都得进货两次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购买衣物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衣物作为紧俏商品,做一件新衣服有时需要花费全家几个人一年的布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深刻描绘了当时人们对衣物使用的节俭态度。新衣服穿上身,孩子们会兴奋地跑来跑去,而大人们则小心翼翼地穿着,生怕有丝毫损坏。
1995年,在家排行第五的王淑云怀着“穿新衣”的愿望,在南昌一家农贸市场,租了一间二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店,卖起了女装,自己穿上新衣服充当模特。虽然款式单一,可“把衣服往墙上一挂,一上午就卖完了。”于是她每天都会坐公交到老洪都大市场进货两次。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市场的逐步开放,大型零售商和连锁店的出现,在一片讨价还价声中,“一口价”渐渐流行起来。二十一世纪初,王淑云也带上打价机做起了平价服装超市,在三四百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放着上千种衣服,齐码齐色。当时的店铺还是水泥地,却不耽误顾客排队购物,人来人往间扬起了灰尘,“那时开始跑量,整车的衣服拉到店里去,一个卖场一个月就能赚40万块钱。”
二十一世纪初,老洪城大市场临街店铺,顾客在挑选衣服
追求时尚,衣服可能三天就过时了
2008年前后,优衣库、ZARA、H&M等一批快时尚服装品牌进入中国,凭借一流的设计、二流的品质、三流的价格,成为服装圈中的“宠儿”。同时国内大品牌也来到了县城、乡镇,出现“租金翻一番,不租立马有人接手”的情景。于是2009年,王淑云来到了老洪城大市场,也做起了服装批发生意。自己坐着火车,跟随大流前往广州进货,选购那些可能热卖的服装。
“那年7月中旬,我选中了一款马甲,没想到它成了爆款,热度一直持续到国庆节,生意一下就有了起色。”凭借着对服装的敏锐度,王淑云频频选中能够热卖的衣服,渐渐打出名气。现在王淑云会每周出差寻找潜在爆款,更新服装款式。因为衣服很容易过时,有些“两三天就不好卖了”。
二十一世纪初,服装店老板王淑云穿上新衣当模特
打响品牌,浏览量堪比人流量
随着消费升级,人们对服装品质、设计风格等有了更多要求。不少服装店纷纷向品牌化运营转型,以区别于市场上众多的竞争者。于是,江西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洪城大市场便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品牌的集合地。2019年,洪城大市场商户袁卫从代理品牌到创立自主品牌“小灵伢”,通过品类延伸、品质提升,主打“我有千万款,总有一款适合你”,努力打造婴童服饰一站式运营商。
2006年袁卫搬到一楼临街店铺
为更好地展示商品,袁卫历经多次店铺搬迁,从一开始三面封闭摊位“孕妇都可能缺氧”,搬到位于一楼的店面直面“日晒雨淋”。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她渐渐意识到流量的重要性,“浏览量就好比是在门店门口走过的人群,门口走过的人群多了,曝光率就高了。”新洪城大市场建成后,她在顶楼角落搭建了一个“品牌展示馆”,这在过去可能属于偏僻的地方,但是借助微信等平台,不少人慕名而来,享受贴心服务后,“小灵伢”品牌渐渐推广开来。
“小灵伢”服装店(除特别标注外,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洪城大市场提供)
记者手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从物资匮乏到经济腾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装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卖衣服的商家们也随之完善他们的服务,打造自己的品牌,并尽可能贴合消费者需求。这些变化,不仅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深刻反映了消费者需求的演变、技术进步的推动以及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