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让文明之花在清明时节绚烂绽放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至清明,杜牧笔下的景象,总会随着纷纷细雨,悄然爬上心头。清明,这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慎终追远的厚重情感,也满含着迎接新生的蓬勃希望,宛如一首意蕴悠长的诗篇,在岁月长河中传唱不息。
清明,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念奔赴。古往今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它是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描绘“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那是千年前人们祭扫时的场景,荒野之上,纸钱随风飘舞,古墓旁春草生长,生死离别之苦尽显。如今,我们依旧怀揣着那份崇敬与思念,来到先人墓前,献上鲜花,寄托无尽追思。清明,也是缅怀英烈的庄严时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英烈们为国家和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站在烈士墓前,我们仿佛能看到他们坚毅的目光,感受到他们不屈的精神,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永远的精神丰碑。
清明,还是一场与春天的浪漫约会。“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此时大地复苏,万物焕发生机,正是踏青寻春的好时光。走出家门,漫步在郊外的田野,芳草如茵,繁花似锦,耳边是莺啼燕语,鼻尖是泥土与青草的芬芳,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程颢的“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描绘出人们在清明尽情游赏春光的惬意。除了踏青,插柳、放风筝等习俗,也为清明增添了不少趣味。“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孩子们奔跑在田野间,放飞的不仅是风筝,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在传承清明传统时,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祭扫方式,不仅污染环境,还存在极大的火灾隐患。每年清明,因祭扫引发的山火时有发生,教训惨痛。时代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清明祭扫也需要与时俱进。近年来,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家庭追思会等绿色、文明的祭扫方式逐渐兴起,这些方式既表达了对先人的思念,又契合了现代社会的环保理念,让清明回归了“清”与“明”的本意。
清明时节,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回望过去,珍惜当下,展望未来。它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生命的思考,对精神的传承。
让我们在这个清明,在缅怀中汲取力量,在春光里奋勇前行,不负先人期许,不负大好时光。让清明的诗意与精神在岁月中永恒流传,让文明之花在清明时节绚烂绽放。(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