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家地理》偏爱的最美乡村,每一帧都是壁纸
在我心中,世外桃源的名字,叫婺源。
作者 | 肖雅
题图 | 婺源油菜花海
近日,2025年大地流彩·全国和美乡村健康跑活动(村跑)在婺源县鸣枪开赛。这场春日赛事不仅点燃了参赛者的激情,更以“文旅+赛事”的方式展现了婺源文旅经济新动能。从“中国最美乡村”到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再到“全国文明城市”,婺源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融入徽派建筑的风骨、非遗技艺的温度与民俗文化的烟火气,成为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游客在篁岭景区拍照打卡。肖雅/摄
梦里老家的模样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春雨如烟,轻笼山野。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在雨中次第展开,檐角滴落的雨珠轻叩青石板,与祠堂牌坊共同讲述着徽派古韵。在思口镇延村,古宅民宿老板喻勇红向记者介绍墙上画作创作的故事。这位曾经的美术教师被古村的宁静打动,辞职来到这里。当目睹老宅倾颓,担心梦里老家从此消失,他毅然租下一栋古宅,耗时十个月、花费百万元精心修缮,发展古宅民宿。
实际上,婺源民宿能够迅速发展,大多是以抢救散落乡间、因无人居住而日渐破败的老屋为背景。婺源县财政每年安排古村落、古建筑保护专项资金,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原住村民、认领古建筑的新村民进行维修奖补。渐渐地,老屋华丽转身为民宿、茶馆、咖啡店。“种梯子”、办画展等艺术活动赋能,让乡村文旅火爆“出圈”。原住村民坐收租金红利,新村民则吃上“文化饭”。
30个中国传统村落、3810余处传统建筑,婺源是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也是徽派建筑大观园,“白墙黛瓦马头墙”成为诗意婺源的特色名片。近年来,婺源把徽派元素作为乡村风貌的主色调,通过“保徽、改徽、建徽”,让建筑与传统村落整体保护有机融合。独具特色的民居吸引着追寻徽文化的八方来客,徽派建筑更成为游客眼中的风景。随着最美花期的到来,婺源迎来了客流高峰,秋口镇李坑村云上青野民宿的客房早早被订满。前些年,面对传统农家乐模式难以满足游客需求的困境,民宿老板邱赵云做了个大胆决定,他将父辈经营的80间农家乐客房精改为10余间高端民宿客房,创新打造“民宿+农耕+非遗”的沉浸式体验:游客既能欣赏“春漾油菜花海,秋涌稻浪千重”的美景,又能执镰体验农事,还能研习木雕技艺、创作木艺作品。从单一住宿空间向深度体验平台转型,正成为婺源民宿发展的新风向。
为推动婺源民宿从数量增长迈向质量提升,婺源成立国有民宿供应链公司“宿小二”,每年投入500万元进行专项扶持,通过“股权合资、租赁经营、加盟合作”三种模式,为全县民宿提供金融、人力、营销等服务,在提升民宿服务质量的同时,还使单体民宿运营成本降低了30%。
婺源古村美如画。
唤醒乡愁记忆
“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甲路油纸伞因品质高,与景德镇瓷器、杭州丝绸齐名。在赋春镇甲路村的油纸伞作坊里,市级非遗传承人戴开祥正指导来自广东的游客绘制伞面。笔尖游走间,自南宋起就闻名遐迩的制伞技艺在他们手中绽放新蕊。传统非遗承载着乡愁乡情。甲路村是少数延续抬阁文化的村落之一,每当“咚咚锵”的鼓乐声响起,“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回荡,大家心中的那一抹乡愁记忆便被唤醒。年初举办的“乡村过大年”活动,甲路抬阁这一非遗民俗,吸引着十里八乡的乡亲前来观赏,更引得游客专程前往。四五米高的抬阁上,身着戏服的孩童演绎着古老的故事。依托非遗技艺、非遗民俗,甲路村顺势发展研学游、观光游,打造民俗文化馆,设置甲路抬阁展厅,引来数以万计人次参观。在甲路,游客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文化传承的参与者。“文化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力量。
通过发展旅游,文化遗产也能得到更有效地保护与传承。”婺源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陶开伟介绍。不只是甲路村,婺源各地的非遗文化都在发展旅游中被激活。制茶、傩舞、板龙灯、徽剧、徽墨制作……婺源挖掘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52项,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IP”。“詹天佑独创的‘竖井开凿法’,就是在八达岭隧道攻坚时发明的……”在浙源乡庐坑村詹天佑祖居纪念馆,退休老教师詹元和正给游客讲解“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生平事迹,每个细节他都如数家珍。婺源是朱子故里,也是“文坛侠圣”金庸的祖籍。
婺源把廉泉、虹井等历史遗迹和新建的文公庙串联成朱子文化片区,建设了朱子文化园。为纪念金庸,将“才仕大道”更名为“金庸大道”,以金庸武侠文化为主题打造了金庸公园。通过挖掘历代名人文化,婺源文旅魅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来婺源,上春山,赏花海。品婺源绿茶、坑头水酒、汽糕等特色美食,体验非遗技艺,观看民俗表演,聆听名人故事……凭借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婺源每年吸引了200万游客前来研学,50余万摄影爱好者、10万写生大军前来创作。
婺源晒秋。程虹/摄
多元融合深度游
走进篁岭景区,只见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上错落有序,游客择得最佳拍摄角度,迫不及待按下快门。景区内,身着农耕汉服的姑娘探出木窗,摄影师记录这美好瞬间,旅游主播用镜头向大家展示篁岭的新变化。“篁岭为打造‘旺季更旺,淡季不淡’,推出春赏梯田花海,夏享龙灯夜游,秋观晒秋韵味,冬品非遗灯彩,让每个季节都有吸引游客前来的理由。
去年,篁岭接待游客312万人次,营收5亿元。”篁岭景区品牌策划部副经理程虹向记者介绍。目前,婺源形成了以篁岭为核心景区带动周边村庄发展的模式,周边村民人均年收入从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提升到6万元以上。“在我心中,世外桃源的名字,叫婺源。”每当夜幕降临,婺女洲度假区在灯火流光中拉开了《遇见婺源》光影演艺的序幕。曾几何时,婺源面临着“过境游”的困境,游客“即来即走”,鲜少过夜留宿,难以带动“白+黑”旅游消费。2022年7月,婺女洲度假区正式开业,弥补了婺源城区夜间旅游综合体的空白。
“整个婺女洲在景观、灯光打造上投入了数千万元,游客在夜游时每走几步就能遇见一个打卡点。摇橹船夜游、水幕光影秀等一系列特色项目,将景区内的夜间沉浸式体验拉满。”婺女洲度假区品牌总监李艳东介绍。
篁岭景区吸引众多游客。肖雅/摄把市场交给懂行的企业,同时也需要政府引导。婺源创新旅游管理新机制,构建起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全域一体旅游发展模式。组建婺源文旅集团和乡村文旅公司,负责融资、收储、运营等;成立文旅产业发展中心,负责项目招引、品牌推广等,引进弦高古城等文旅项目19个,完成投资额113.6亿元。
近年来,《欢乐颂2》《微暗之火》《左轮手枪》《九天玄鸟》《白里夜刀》等多部影视作品在婺源取景,跟着镜头游婺源成为一种时尚。影视带动旅游热,本质也是一种文旅联动下的共赢。在打造文旅产品、丰富旅游业态的同时,婺源不断创造文旅融合新亮点:“文旅+农业”,春赏油菜花、秋看篁岭晒秋;“文旅+体育”,承办“婺马”、排球超级联赛等各项体育赛事;“文旅+电竞”,2025和平精英村镇赛在延村火热开赛,吸引大批电竞爱好者一起畅游江西……看到的是美景,感受的是人文,体验的是品质,这是游客来到婺源最深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