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如此热爱青春

2025-05-04 15:26 阅读
浙江宣传

有人说,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这或许是因为,在每个人的青春时代,总觉得时间和精力无穷无尽,有时没心没肺地玩闹,有时背上行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远行,有时一腔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待到年长后回望,才蓦然发现,青春已经走远,却让我们终生怀念。

青春的后劲是那么强烈,以至于我们始终忘不掉那些“葡萄种子般的昨日”。它也一直提醒着我们,不要失去最初的模样,不要丢掉最初的梦想。

今天(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来聊一聊我们热爱的青春。

或许没人会否认,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它有着最纯粹的心,敢做最荒唐的梦,就像诗人聂鲁达说的:“所有的青春都像一盏灯,在雨中被冲倒,湿漉漉却在燃烧。”

不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不同的。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是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若你与新中国一同诞生成长,青春注定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彼时百废待兴,年轻人怀揣理想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奔赴农村或边疆。那时的日子朴素艰苦,买米要粮票,扯布要布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人们的精神却格外昂扬。如今回望,“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可骨子里的韧劲却留了下来,成了这辈子最结实的东西。

“我的未来不是梦”。上世纪80年代,歌手张雨生演唱了一首《我的未来不是梦》,展现了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努力。若你的青春赶上改革开放,一定会有如沐春风的记忆。一身牛仔或喇叭裤、蛤蟆镜,成了时髦标配,大街小巷都放着港台流行歌曲和摇滚音乐。有人向往金庸的快意江湖,决心用自己的方式捭阖人生。有人投身高考,改变了往后的命运轨迹。还有许多人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闯荡。改变自我、改变命运,成了青春激流中最真切的心声。

“当我和世界不一样,那就让我不一样”。许多生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人,都听过《倔强》这首歌,他们的青春岁月和时代发展一样充满活力。有人在游戏世界里勇闯关卡,有人在QQ群聊中妙语连珠,有人的本子上抄满了周杰伦、五月天的歌词,有人会为远方的人快乐或揪心,为国足冲进世界杯喊哑嗓子,在祈福帖中由衷写下“汶川加油”。随着全球化与科技潮流滚滚而来,生活步履匆匆,许多人觉得自己好像变了,但似乎又没变,依然留着当年的磁带、卷了边的言情小说,仍然怀念与恋人、笔友手写书信的浪漫。

“这就是Z世代,每个人激情澎湃”。如果你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出生,会被称作“Z世代”。“Z世代”很酷,能在奥运赛场上霸气夺金,也能蹲在田间地头帮老乡直播带货,能在实验室里专注科研,也能在音乐节上尽情摇摆,能在格子间里兢兢业业,也能在周末来一场“特种兵”式旅行……没有所谓的“年轻人该有的样子”,种种“不设限”的活法,让“Z世代”的人生可以多选,也可以自主命题。

每个人的青春潮汐,都曾或热烈或静默地漫过生命的堤岸。时光从指缝间流过,不知不觉间,才发现青春这本仓促的书,早已写过了许多页。

青春各不相同,但都值得最丰沛的修辞。我们如此热爱青春,是因为青春里,“我们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也有“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的眼神总是清澈。青春最动人的模样,是眼中闪烁着光、心中洋溢着爱。这时候的我们,目光里透着天然的坦诚,还没有被世故磨平棱角,对待人、对待世界总是愿意付出不掺杂质的真心。

杨沫的《青春之歌》里,觉醒青年摆脱束缚,在追求共同理想中结下深厚情感。舒婷笔下的爱情,如橡树与木棉既不攀援,也不俯就,而是选择共同分担和守望。《雄狮少年》里友谊不离不弃,让少年阿娟能够不断追求自己内心的那一声狮吼。青春教会我们如何以最澄澈的姿态面对生命。无论哪个时代,对真爱的渴望、对友情的珍视、对善良的信念,都是青春最难割舍的记忆。

青春的雄心从来远大。百年前,李大钊就在《青春》中高呼:“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的宝贵之处,就在于总是充满无限可能。勃勃雄心,就是无限生长的生命力。

青年毛泽东多次横渡湘江,在橘子洲头激扬文字,写下“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份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代青年。今天的“后浪”同样敢想敢干,特别是登上科技前沿舞台“掰手腕”的年轻面孔,让世界也刮目相看。青春的抱负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以成为改造世界的星星之火。

青春的热血始终沸腾。第一次旅行、第一次实习、第一次支教、第一次创业……我们的青春镌刻了很多人生“第一次”。无数青年用热血燃烧梦想,以破竹之势不断突破人生边界,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和传奇。

在青春的字典里,似乎没有“不可能”三个字。浙江95后女飞行员徐枫灿有着飒爽英姿,驾驶直-20直升机“冲上云霄”;00后泳将潘展乐以破浪之姿刷新世界纪录,在碧波之中一骑绝尘。青春的人儿,经过时间的淘洗,在成长和历练中难凉热血。

青春总是太匆匆,但答好青春这道题,未必只限定在青春时代。我们该拿什么致终将逝去的青春?

怀揣一颗永远向上的心。人们总将青春系于年岁,见英雄白发、朱颜辞镜,便叹青春已逝,可作家塞缪尔·厄尔曼却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所谓青春的心境,就是始终怀揣一颗向上的心。

19岁的王蒙写下《青春万岁》。他是何等之洒脱,“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70多年后,王蒙的创作热情依然不减,持续写出新作,和年轻人打成一片。若有这般青春心境,哪怕年华老去,我们也依然可以抵挡生活的撞击与疼痛,敢冲、敢拼、敢做梦。

拥有一种不怕试错的勇气。迅如此看待青年:“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青春最大的资本,就是纵使前路未必是坦途,但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去修正、去成长,哪怕失败又有何惧?

“试对了是幸运,试错了是成长”。有人考试多次失败,却在漫长的黑夜里锤炼了自己的韧性;有人离开“北上广”,却在千里之外找到了“有风的地方”……这些跌跌撞撞的“弯路”,构成了丰满的人生和独家的记忆。敢于试错、勇于纠错,青春便将永远存在。

保持一股永远生猛的劲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写道:“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每个人的青春里,总是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生猛劲头。就算心愿有些天真、梦想有些不切实际,那也没关系。认定的事情,就坚定不移地做下去,保持那么一股劲。

在敦煌研究院,有一座名为“青春”的雕像,雕像的原型是樊锦诗。60多年前,25岁的樊锦诗为了年少时的梦想,远赴不通电、缺水的荒漠戈壁,扎根莫高窟。因为这个决定,她用一生诠释了文物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她说,“不经过挫折、失败,不经过反复地尝试与探索,是不可能将事情做好的,而这一过程,必然是辛苦的”。

何以致青春?当我们不坠青云之志,热爱所热爱的,坚持所坚持的,用跨越山海的勇气向前奔跑,总有一场东风,会送还我们遍地鲜花。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