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死磕一团泥,他穿梭千年与黑陶对话

2025-05-10 17:13 阅读
江西宣传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人名单,靖窑主人、靖安黑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伍映方入围候选名单。

从窑火旁躬身塑泥的年轻匠人,到恢复“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制作”蛋壳黑陶古法柴烧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伍映方把泥巴“玩”到极致,用半生书写了一部与窑火交织的传奇。

30年泥与火,只为这一天

靖窑坐落于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香田乡,黑色系列陶瓷艺术的继承和发扬,使这个地方充满灵气和神秘。

展厅内陈列着各式瓶、罐,通体墨黑,散发着厚重温润的光彩。拿起一个蛋壳黑陶高柄杯,看起来重,实际却轻如薄纸。

靖窑陶瓷展厅

“轻是因为薄。蛋壳厚度为0.3—0.4毫米,这个薄胎蛋壳黑陶,最薄处只有0.2毫米。”伍映方拿起黑陶残片与鸡蛋壳对比展示。

伍映方展示蛋壳黑陶高柄杯

靖安自古以来有烧制黑陶的传统。据1989.12版《靖安县志》记载:“在本县郑家坳、下排、坪头岭、野鸡园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有大量陶器,陶片。该遗址距今有4000年左右。”

伍映方所在的伍氏家族正是靖安制陶艺人中的杰出代表。“祖师爷”伍芬清出生于清朝光绪年间,精于建造传统蛋形龙窑。家族技艺代代传承,一直延续到了伍映方这里。

十七岁时,伍映方正式跟着父亲学手艺,而立之年,他已经是一个合格的陶艺师了。他跑遍全国各地学习,进步很快,做出来的陶瓷十分受市场欢迎。但他却感到迷茫,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难道就这样和大家一样,去做一些适应市场的产品吗?

直到靖安黑陶的出现。

2010年,靖安老虎墩遗址出土了一件令考古专家惊喜万分的文物——蛋壳黑陶觚。这一器物距今已有4500年,被国际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黑陶技艺对窑炉密封性要求高,是从陶向瓷转变革命性的过渡,而薄胎蛋壳黑陶是国际公认的制陶工艺中含金量最高的技术,象征人类文明已高度发达。

正是其特殊的文明高度,让伍映方下定决心:我要复烧蛋壳黑陶觚。十年师父亲、十年师同行、十年师古人,30年泥与火,只为这一天。

最后一窑,成了希望的第一窑
 

2012年,伍映方开始试制蛋壳黑陶觚。蛋壳黑陶觚制作技艺已断代了几千年,没有任何资料可循。要想复制成功,只能硬着头皮不断尝试。

所谓蛋壳黑陶觚,就是薄如蛋壳,最薄处仅0.2毫米。坯体很薄,不能以敲打坯体的方法来判断其厚度。伍映方只能屏住呼吸,以修坯刀来感知陶具厚度。他将自己关在工作间里,夜以继日地苦练拉坯。堆放在墙角高高的泥料越来越少,而他的手则越来越巧:厚度由1毫米到0.9毫米、0.8毫米……终于,他攻下了这道难关,拉出的薄胎最薄处仅0.2毫米。

伍映方在全神贯注地拉坯

还没顾得上高兴,伍映方开始研究如何将坯体装进窑里。坯体太薄,轻微的抖动都可能导致裂开。伍映方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屏息静气法”,配合步伐移动,减少坯体开裂,终于完整无瑕地把坯体放入窑内。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点火。剩下最后一个难题,也是最难的难题:烧窑。

柴窑不同于气窑、电窑,后者温度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精确控制,而柴烧只能人为把握,难度相当高。很多人劝伍映方改用电烧或是气烧,可他毫不动心。他明白,柴烧不确定的气氛以及剧烈升降温烧成的作品,其温润、自然之美,是升温相对恒定的电气窑无法达到的。

柴窑烧制的火候极其重要,要干柴烧制60个小时左右,期间需不眠不休投柴,加柴的速度、窑内的气氛等细微因素,都会影响作品色泽。

窑火一点,伍映方的生活就完全转移到了柴窑边,溜火、紧火、歇火,不能有一丝差错。夏日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双眼熬得通红,皮肤严重失水……他全都不顾,全身心扑在黑色陶瓷上。

伍映方在烧窑

但是,满怀的期待却一次次落空。

最开始烧出的几窑,一点黑色的影子都没有。千辛万苦,全部化为乌有。

是继续还是放弃?看着一窑窑废品,伍映方沉默了。思量再三,他决定再烧最后一窑,背水一战。

终于,一件黑色的留着些许白的陶作呈现在他眼前。这最后一窑,成了第一窑,希望的第一窑。

此后,伍映方反复试烧,终于于2014年成功复烧出古法柴烧蛋壳黑陶觚,靖窑黑陶制作技艺成功申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伍映方也获评靖安黑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

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传承”
 

伍映方在整理坯体

成功恢复黑陶古法技艺后,靖窑名声大噪,伍映方却始终心静如水。他在还原古人烧制黑陶的基础上创新,把黑陶从600℃—900℃左右的烧成温度提高到1000℃—1280℃,使其无釉而产生釉面光泽,因此被称为无釉黑瓷。

“复刻黑陶觚只是走了古人走过的路,古法陶瓷的材料来自大自然,有害物质含量几乎为0,把古法精髓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才是我们手艺人应该探索的事情。”伍映方坚持陶瓷创作要以自然为师,靖窑生产的黑陶均就地取材,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在传统蛋型龙窑中烧制而成,具有独一无二的自然之美。

“传承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让更多人触摸文化的温度。”如今,伍映方的大儿子伍士、小儿子伍超均跟随父亲制陶。为了更好地传播黑陶文化,伍映方自筹200余万元建成了非遗展馆和黑色陶瓷体验室,供国内外黑陶爱好者免费参观学习。他还号召专业院校、非遗传承基地、民间传统手工艺人等共同参与,让国宝技艺走进寻常百姓家,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伍映方(右)教儿子伍士(左)修坯

伍映方(左)和儿子伍士(右)在装窑

今年7月,靖安黑陶基地即将开馆,将成为宜春首个集黑陶技艺研究、非遗传承、研学实践、学术交流与作品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地标,可以让体验者近距离感受“泥与火”的匠心传承。“新一代是文化传承的火种。我们要做的,是点燃他们心中的热爱。”

守住一团干净的泥,点燃一把原始的火,踏着一条坎坷的路,回到艺术真正的家。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传承”,伍映方用半生坚守印证了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正如其子伍士所言:“父亲燃烧自己,只为让窑火照亮文明来路。”这份坚守,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中国非遗的深情守护。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