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检测论文AI率,别搞一刀切
又逢毕业季,不少高校学生除了关注论文的查重率,还得关心论文的“AI率”。近两年,一些高校引入检测论文“AI率”的新要求,衍生的问题不少。
比如“测不准”。有人试验,将著名作家的名篇上传至某论文检测系统,显示疑似“AI率”超六成。一些毕业论文的原创内容被判定为AI生成,一些有针对性微调的AI生成内容却能“蒙混过关”。测不准的“AI率”,哪有信服可言。
再如“以辞害意”。为降低AI率,有人被迫删减精彩段落,有人反复修改导致论文语言生硬,更有人调侃需故意“写笨”以规避误判。因追求“数字达标”减损论文质量,显然本末倒置。
还有,催生新“灰色产业”。压力之下,有人不得不上网寻求“代降AI率”商家的帮助。部分平台按篇收费,单篇收费高达上百元,给毕业生徒增经济负担。
检测论文AI率,有其必要性。一方面防止“AI代写”成为学生“偷懒神器”,另一方面AI本身局限性会衍生研究数据伪造、实验图片造假等问题。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是高校做此要求的重要目的。但是用不确定不稳定的工具,求一个确定性的结果,无异于缘木求鱼。背后暴露的是高校“一刀切”治理的惰性思维。
实际上,今天的“AI代写”与过往的“找人代写”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AI生成,比找人代笔或复制粘贴更加高效便捷。未来,更精准化的AI检测工具早晚会出现。用“AI检测”应对“AI代写”,是与时俱进的治理表现,但单一手段解决不了系统问题,只会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循环困境。如何体系化治理“代写”才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真问题。
善用AI工具是学生在智能时代的必修课,教育者无需排斥,而须善加引导。不妨回归论文考察的初衷,重构评价维度,既规定AI使用边界,更注重对学生创新思考和批判思维的考核。多措并举才是对学生教育负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