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还水于民”,为幸福生活“加码”
今天(6月20日),南昌赣江“两滩七湾”天然泳场正式开放,为市民和游客呈上全新的亲水体验。这不仅是炎炎夏日里的一抹清凉慰藉,更是南昌城市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意义深远。
曾几何时,南昌城区的部分赣江岸线被码头砂场割据,生态蒙尘,市民亲水无门。南昌以“还水于民”为初心,铁腕治江破局:拆除11座码头、清理6个砂场,修复25公里岸线生态,让赣江这条“母亲河”褪去工业铅华,重现碧波浩渺。如今,9处泳场依岸而建、各展风情。红谷滩摩天湾傍着“南昌之星”摩天轮,将潮流夜市与沙滩运动融为一体;西湖区万紫滩以缓坡浅滩守护亲子时光;东湖区龙沙湾借“龙沙夕照”古韵,打造都市人放空的绿洲……它们如明珠串起赣江沿线,让南昌市民从“望江兴叹”变为“拥江而乐”。
在9处泳场今年计划开放的110天里,细节之处尽显城市治理匠心:动态调整开放时段避开暗流风险,专业救生员与电子监控织密安全网,移动设施与垃圾分类守护生态底色。当暮色降临,摩天轮的流光倒映在江面,沙滩上飘来烤肠的香气,孩童在家长的看护下堆建沙堡,老人在观景台静候“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千年诗景——对于南昌市民而言,赣江不再是地理意义的“穿城河流”,而是承载着生活烟火的“公共客厅”。
南昌赣江泳场的焕新启幕,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多赢之举。它既修复了“母亲河”的生态环境,重塑了“人水相亲”的美好图景,又成为展示南昌生态治理成果的新名片,将吸引八方游客,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文旅等产业发展,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从“近水难亲水”到“开门见碧波”,南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内涵,让“还水于民”的福祉真正惠及千家万户,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展望未来,南昌应以此为契机,持续优化天然泳场的设施与服务,进一步挖掘赣江的文化内涵,将水文化与南昌的历史文化深度融合,举办丰富多彩的水上文化活动、体育赛事等,不断丰富市民与游客的体验。同时,继续深化“还水于民”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让赣江这条“母亲河”持续焕发生机活力。
(徐路)
编辑:汪凯凡
校对:吴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