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足球何以成为撬动城市经济的“新杠杆”
足球场上的每一次奔跑,每一次射门,每一次欢呼,早已超越了体育本身,成为撬动城市经济的“新杠杆”。江苏“苏超”联赛单场观众突破3.6万人,带动暑期文旅预订量激增41%;贵州村超一年创下108亿元旅游收入,拉动农产品销售超2.8亿元;广东粤超、四川川超紧随其后,蓄势待发……经济大省为何纷纷“盯上”足球?答案很简单:足球不仅是竞技,更是流量密码、消费引擎、产业纽带。
足球是流量,更是“增量”。一场业余足球赛,为何能吸引数万观众?因为足球自带聚光灯效应。苏超出圈后,江苏全省上下的反应那叫一个“快”。端午假期,苏超比赛激战正酣,线上“散装江苏”玩梗不断,“十三太保”花式应援,南京官方带头喊出的“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口号,让苏超成了全民热议的赛事。各地市也没闲着,常州向扬州游客敞开大门,所有A级景区免费畅游;镇江对宿迁市民开放国家级景区;盐城送上免费景区门票,还准备了特色鸡蛋饼……这些举措效果显著,端午假期主场作战的泰州、盐城、徐州等城市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45%、27%和26%,旅游热度增长显著;6个主场城市银联异地渠道文旅消费额增长14.63%。这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城市的经济。这背后,是赛事经济的乘数效应:一张球票,带动的是餐饮、住宿、交通、文创等一整条产业链。足球,正从绿茵场走向经济主战场。

足球是运动,更是“运动经济”。欧洲五大联赛年收入超百亿欧元,英超单赛季为英国贡献30亿英镑旅游收入。中国足球产业虽起步较晚,但潜力巨大——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万亿元,占体育产业总量的40%。江苏苏超借鉴职业联赛运营模式,引入商业赞助,单赛季席位费飙至300万元;贵州村超衍生出文创、电竞、农产品IP,T恤卖出10万件,蓝染产品开发200余款。这说明什么?足球不仅是踢出来的,更是经营出来的。当地方政府把赛事当IP打造,把球迷当游客服务,把周边当产业培育,足球就能从业余爱好升级为支柱产业。
足球是比赛,更是城市品牌。足球赛事可不只是热闹一场,其对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就像一条“金链子”,串起了消费、产业等多个环节。南京盐水鸭、苏州大闸蟹、宿迁洋河酒……苏超各队用地域文化“玩梗”,让比赛成了城市形象的活广告。贵州村超更绝,侗族大歌、苗绣助威,把足球赛办成“民族文化嘉年华”。这种“体育+文旅+商业”的模式,让城市有了新名片。正如网友调侃:“以前提起江苏是散装十三太保,现在是足球十三强。”足球的魔力,在于它能凝聚城市认同感,激发地域自豪感,最终转化为消费驱动力。江苏把足球赛事当成名片来打造,主动出击,激发城市的消费活力。就好比下棋,江苏这一步走得那叫一个“妙”,借着足球赛事的东风,让城市经济这盘棋“活”了起来。
足球是草根狂欢,更是经济新赛道。当快递员、教师、学生组成球队,当3万名观众为业余球员呐喊,足球便不再是少数人的职业,而是全民参与的盛事。江苏苏超限制职业球员数量,却创下上座率堪比中超的奇迹。贵州“村超”这个由村民自发组织的足球赛事,在短视频平台一炮而红,全网综合浏览量突破600亿次。随着“村超”持续升温,榕江县旅游呈爆发式增长,还带动了生态农产品的热潮,催生了文创产业新业态,带动3000个新增岗位。这就像一粒“种子”,在足球赛事的滋养下,长成了一棵“经济大树”。这揭示了一个趋势:大众体育的尽头是大众消费。
其实,不只是江苏,其他经济大省也都看到了足球赛事的魅力。四川正积极筹备“巴蜀雄起杯”川超联赛,借鉴苏超经验完善赛事体系;广东宣布7月举办粤超联赛,允许港澳台球员参赛,进一步扩大赛事辐射力;河南的纯民间足球赛事黄冠联赛也已经揭幕。这些地方都明白,以足球赛事为抓手拉动消费、激活产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共识。
足球振兴,本质是消费振兴、产业振兴。从江苏到广东,从贵州到四川,经济大省“盯上”足球,盯的是内需潜力,是文旅融合,是城市品牌的升级之路。当然,热闹之余也要冷思考——避免过度娱乐化,平衡商业与公益,让足球真正成为惠民工程。当更多地方学会用足球“踢”出经济增量,中国体育产业的春天,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
(邓随新)
编辑:胡宇浓
校对:吴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