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实现耕地总量净增加 江西严守耕地红线护好“江南粮仓”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耕地保护,责重如山。在这场“国之大考”中,江西耕地保护交出亮眼答卷。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实现耕地总量净增加,2023年度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首考”获全国优秀等次第二名。
这份成绩背后,藏着江西的“护田秘籍”。面对守护4004.59万亩耕地、3545.4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硬指标,江西以“长牙齿”的硬措施,筑牢耕地保护防线,让每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让我们一起探寻江西守护耕地的智慧。
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
为了让每一寸耕地都有人管、有人护,江西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逐级分解下达,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
每年,江西都会对下一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可不是走过场,奖惩措施十分明确。考核结果作为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不仅如此,为了提升大家对耕地保护的重视程度,江西每年还举办全省耕地保护培训班,多形式宣传耕地保护政策。
“1+7”政策拼图 织密制度保护网
想要耕地保护工作长治久安,完善的政策体系必不可少。2023年9月,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意见》,是整个政策体系的“纲领性文件”,从压实责任、加强监管、健全机制、强化保障等多个方面,为江西耕地保护工作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指导。
在这个“1”的引领下,2023年以来,江西先后出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规范耕地占补指标交易管理、遏制违法建设占用耕地“五项机制”、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和建立储备耕地机制等7个政策文件。这些文件就像一个个“拼图”,共同构成了保护更加有力、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更加高效、监督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江西格局。
卫星无人机齐上阵 24小时“盯防”耕地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江西也将先进技术引入耕地保护领域,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地面调查等多元技术手段,构建“天、空、地、网”一体化自然资源综合监测体系,为耕地保护装上了“智慧眼”。
自然资源部门联合公安、检察等司法机关,加大违法占用耕地刑事案件的查处力度,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零容忍”,坚决查处整改到位。同时,为了确保问题整改取得实效,江西成立政研组,通过政策指导服务、警示提醒等方式,督促地方加快违法占用耕地问题整改。凭借这股较真劲儿,江西连续16年实现国家层面卫片执法“零问责”,让耕地保护真正长出“牙齿”。
各地各显神通 创新模式护好田
江西各地也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耕地保护模式。
九江市构建“四级田长+网格员”管理模式,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实现耕地保护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村村有田长、田田有人护”的治理格局。
宜春市首创“宜耕码”耕地查询系统,围绕“用地信息一键查”和“政策知识随时学”两大核心功能,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指尖上的便捷服务”,从源头遏制涉耕违法,开启耕地保护智慧化新征程。
为实现耕地可持续保护,江西坚持规划引领,编制《江西省耕地保护专项规划(2021—2035年)》,统筹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在全国率先建立储备耕地机制,划定400余万亩补充耕地储备区,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同时,推动6个县开展耕地“山上换山下”试点,因地制宜逐步将山上耕地调整到山下、果树苗木上山上坡,优化农用地布局,实现耕地集中连片、质量提升,让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更大价值。
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琴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