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滞后到增长,江西这些村的集体经济是如何崛起的?
近日,位于樟树市观上镇横里村的江西利康包装有限公司厂房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家企业年产值超1000万元,不仅给村集体带来可观的收入,还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观上镇通过党员带动、整合资源、招商引资、就业帮扶等举措,让越来越多产业下沉基层,越来越多项目落地基层,在全面盘活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不断促进村民增收,提升人居环境。
览上村党支部书记黄嘉慧(左三)为果农直播推广农产品。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璋摄
原标题:
这些村的集体经济为何如此活跃
摸清家底 集体增收
几年前,横里村还是另一番景象。村集体账上没钱,收入微薄。该村党支部书记罗斌华清晰地记得他刚来村委会时的情形——干部常年不见人,办公桌上一层灰,连一扇像样的大门都没有。
“要想改变村里的面貌,必须从村‘两委’班子着手。”罗斌华告诉记者,2018年,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班子成员全面优化,6名干部平均年龄38岁,大部分都是大学毕业,有活力、干劲足。随后,大家全面摸清家底,整合耕地、山林、水塘、闲置用地等村集体资产,将不合理利用的资产收回后重新发包,村集体增收立竿见影。
2022年,随着村里小学撤并,横里村委会将其改造成一座3000平方米的厂房,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落户。“在15年的合同期内,村集体经济预计增收400万元以上。”罗斌华说。
如今,横里村集体年收入达50万元。在此基础上,村委会积极争取相关资金提升村容村貌,多个村小组完成人居环境改造。“横里村的实践证明,抓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在产业培育、人才孵化、生态优化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就能促进乡村振兴。”观上镇党委书记徐文宇说。
因地制宜 多元发展
眼下,览上村的早稻叶色深绿。对于种粮大户罗树根来说,村里新增的烘干房为他解决了稻谷无法就近烘干的烦恼,让他干劲十足。
览上村是典型的农业村,村集体年收入长期在1万元徘徊。2023年,村里来了一名“95后”女党支部书记——黄嘉慧。
黄嘉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经”。她通过参加培训,得知上级部门正在征集中央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便赶紧到周边乡村学习,并挨家挨户听取村民建议,最终因地制宜申报了粮食烘干项目。
“我们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家家户户都以种田为生。这个项目既可满足农户需求,又可让村集体增收。”跟着黄嘉慧,记者来到该村金粮水稻烘干中心。这里设备齐全,10台烘干机每天可烘干300吨水稻。“去年,烘干中心收入200多万元,给村集体交租金近30万元。我们用这些钱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
黄嘉慧还把精力投入果农帮扶上。村民熊志明承包了100多亩山地种翠冠梨,以本地经销商收购为主。这两年,每到梨子丰收的季节,熊志明的果园里就会看到黄嘉慧的身影。“黄书记现场帮我直播,她有文化、形象和口才好,让我的梨卖到全国各地,去年收入50多万元。”熊志明说。
“两新”示范 合作共赢
乡村振兴,需要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参与。观上镇建立13个“两新”党组织,所辖企业市场规模达5亿元,实现党建与产业深度融合。
6月11日,观上工业区的江西远大集团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赶制一批保险柜,47岁的聋哑人陈辉林便是其中一名。尽管身体残疾,但他苦学手艺,熟练掌握修锁技能,成为能手,月收入5000多元。
“助力乡村振兴,做好困难家庭帮扶非常关键。我们坚持设立帮扶岗位,招收、安置低保、残疾、脱贫户等困难群体100多人,人均月收入2000至5000元。”江西远大集团董事长徐小华介绍,公司年产值超6亿元,成立了全省金属家具行业首个企业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我们把党建工作嵌入促进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富民增收工作中,由非公企业与薄弱村组建新型经济组织联合体,薄弱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入股,采取保底分红方式获得年终分红,持续增强‘造血’能力。”徐文宇表示,全镇将以“两新”组织为依托,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招商引资、基层治理等,为民办实事、好事。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