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勃咏叹到立体枢纽!南昌“空铁公水”四箭齐发,重塑中部经济地理版图

2025-07-02 05:06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原标题:

  三江五湖尽通衢

  ——南昌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果显著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志刚

 

  赣江之畔,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蓝图落地,一座规模宏大的GTC(综合交通中心)拔节生长。当一架飞机从头顶轰鸣降落,一列高铁疾驰而来,地铁列车已静候接驳……王勃“襟三江而带五湖”的千年咏叹,正演化为南昌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现实交响。

  地铁高铁重构城市空间

  6月28日,南昌地铁1号线北延、东延及2号线东延3条延长线开通初期运营,昌北国际机场、南昌西站、南昌火车站及南昌东站完成轨道交通串联。至此,南昌地铁通车总里程达到160.2公里,预计日新增客流15万人次,更以“轨道经济”为轴,重构“半小时都会生活圈”和“1小时产业协作圈”,显著提升综合枢纽能级,完善城市交通脉络。

  南昌交通在下一盘大棋,格局很大。

  记者注意到,南昌市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线是与南昌东站的同步建设项目,南昌东站到昌北国际机场之间,除轨道交通外,很快将有昌九高铁直达。

  6月3日23时许,随着55031次检测列车从南昌东站驶出,昌九高铁先行开通段——南昌东至何家线路所段正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预计2025年内具备开通运营条件。届时,经杭昌高铁、昌赣高铁运行的列车可直接通过南昌东站实现快速通行,无需再绕行南昌南站,与南昌站驶入沪昆铁路、昌福铁路、沪昆高铁的列车分流,有效缓解南昌铁路枢纽“咽喉”的运输压力。

  目前,昌九高铁已完成投资计划的77%,关键工程如隆兴大桥西支主桥精确合龙、庐山枢纽桥梁群完工,整条线路预计2027年3月建成并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昌九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实现与京九铁路、沪昆铁路、昌九城际、昌福铁路、沪昆高铁、京港高铁等铁路干线的便捷衔接,进一步完善我国高速铁路网布局,加强长江中游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与周边城市群的互联互通。同时,极大拓展南昌的城市空间,对于我省打造“昌九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对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航空枢纽定义区域新标杆

  昌九高铁的核心亮点之一,是在昌北国际机场设站,实现高铁与空港无缝衔接。

  昌九高铁昌北机场站位于规划T3航站楼西侧,总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自上而下依次为机场出发层、机场到达层、高铁地铁站厅层、高铁地铁站台层。其中,高铁、地铁设计为平行并线,同层建设结构通过地下通道实现便捷连接,为乘客提供高效、舒适的换乘体验。

  目前,昌九高铁昌北机场站主体结构已基本完工,站房及配套设施建设正加快推进。与此同时,昌北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正稳步推进,涉及南昌经开区的征拆工作预计7月完成。机场周边配套设施建设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云翔大道项目计划10月1日完工通车,神州路项目计划11月达到通车条件。

  扩建完成后,昌北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将达4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也将提升至60万吨,飞行区等级提升至4F,可满足目前世界最大民航机型起降,将提升南昌在航空运输领域的枢纽地位,促进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高效汇聚。当下,依托“三位一体”枢纽,机场附近区域正加速集聚航空物流、航空维修、保税仓储、跨境电商等高附加值产业,成为江西“买全球、卖全球”的空中门户。

  路桥跃升畅通“一江两岸”

  6月8日1时39分,随着混凝土泵车将最后一方混凝土送入模板,昌南大桥38号墩左幅V型墩墩身第二节混凝土浇筑工作顺利完成,标志着昌南大桥3个V型主墩第二节墩身浇筑这一重要施工任务节点目标提前实现。

  放眼全局,南昌正在打通大交通的任督二脉,努力补上陆路交通的几块重要拼图。

  新南大道(G320)项目是南昌市推进“十桥同架”重点项目之一,建成后将南昌国际陆港、小蓝经开区、姚湾综合码头、未来科学城、九望新城等重要板块连为一体,进一步推动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昌南大桥作为新南大道(G320)项目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其主桥V型墩施工进度直接影响全线通车时间。

  南昌市通过“十桥同架”规划落地,将终结“过江难”。当前复兴大桥、洪州大桥已投用,昌南大桥、隆兴大桥(南段)等进展喜人,鄱阳湖旅游公路桥梁等后续项目将持续完善路网,在保障“一江两岸”交通顺畅的同时,为南昌“东进、南延、西拓、北融、中兴”城市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近日,英雄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首桩开钻。作为南昌“十纵十横”干线路网的关键一横,该项目西起赣江新区儒乐湖,东至南昌高新区航空城,全程高架+隧道占比65%,建成后将实现城市北部东西向无红绿灯通行。

  密集的路网如同为城市装上“运动关节”,让南昌从单核集聚转向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的空间重构成为可能。

  日前,记者获悉:省发展改革委已批复同意建设G1535潮州至南昌国家高速公路南丰(赣闽界)至南昌段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显著强化赣闽省际通道,助力南昌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畅通水运激活千年航运基因

  6月9日,南昌船闸迎来里程碑时刻——通过能力正式突破5000万吨大关,标志着作为赣江“咽喉”的南昌船闸,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畅通水路运输大动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数字背后,是南昌重塑“赣鄱千年黄金水道”的战略雄心。

  近日,南昌港东新港区姚湾综合码头项目迎来关键性节点,堤内陆域配套工程通过交工验收,标志着该项目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为后续全面投运奠定坚实基础。

  姚湾综合码头自2021年1月正式开工以来,已建成16个泊位,包括5个件杂货泊位、5个散货泊位和6个多用途泊位。其中,件杂货和散货泊位已取得港口经营许可证并投入运营,多用途泊位竣工验收手续正有序推进,预计今年8月完成。

  姚湾综合码头的建成投运,将显著提升赣江航道通航能力,设计年通过能力散货、件杂货1040万吨,集装箱15万标箱,实现散货、件杂货、集装箱等业务一体化运营。

  近年来,南昌市大力发展内河水运事业,姚湾综合码头作为国内岸线最长的内河港口码头和区域物流交通枢纽,成为推动当地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发展,助力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带动区域经济跃升发展的“黄金水道”。

  货轮从南昌港出发,经鄱阳湖直抵长江,实现“通江达海”。依托水铁联运专用线,南昌港已开通至宁波港、厦门港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大宗货物在此实现“水路进、铁路出”无缝转运,物流成本较纯陆运显著降低。

  记者注意到,6月初,浙江省发布《关于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的实施意见》,首次在省级政策中明确提出“谋划推进浙赣运河”,将其列为构建省内高等级航道网的核心工程之一,此举意味着浙赣粤运河已迈出省级政策落地与跨省机制构建的重要步伐。

  截至记者发稿时,赣江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主支枢纽三区泄水闸、船闸及上下游引航道主体完工,南支、北支、中支枢纽已完工。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及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八字脑闸泄水闸一期主体完工,水系连通工程金凤闸完成建设。

  立体枢纽重塑经济地理版图

  近年来,南昌市深入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区域科创中心、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与高品质服务业集聚发展中心。当“空铁公水”四大维度在今年6月集体突破,“综合交通枢纽”意义超越基础设施本身,与“四中心”建设融会贯通,形成合力。

  借助时空压缩效应,机场枢纽“三位一体”使南昌至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城市步入“3小时商务圈”;赣江航道升级使大宗物流成本直降30%;地铁成网让通勤圈覆盖半径扩大至30公里。南昌正从地理意义上的中部地区节点,升级为效率意义上的区域枢纽。

  从王勃笔下“控蛮荆而引瓯越”的东南要塞,到今日“空铁公水”联动的立体枢纽,南昌用钢铁巨龙与黄金水道重绘中部地区经济地理。三江五湖之间,每一条新开通的地铁、每一座合龙的桥梁、每一个起降的航班,都在将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