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让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不久前,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江苏省文史馆馆长莫砺锋做客江西,在江西省图书馆与读者分享“传统文化视野中的苏东坡”,在江西省社科院鄱阳湖讲坛讲述“黄庭坚的艺术成就与人格境界”。在交流互动中,莫砺锋分享了自己作为古典文化研究者的一些心得与思考。
莫砺锋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是观念文化。我们应该继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已经进入了博物馆里的器物文化,也不是已经被实践证实不再符合国情的制度文化;更多的是观念文化,也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等。而古典文化是观念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有引领作用。因此,古典文化研究者应该落地的重点,还是更好地解读古典文学作品。
如何向学生解读古典文学作品?莫砺锋重视课堂教育。在图书《莫砺锋演讲录》序言中,他把“讲课”放进了中外学术史的纵向维度进行思考,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解读视角:人类文化生生不息,主要是依靠绵延不绝的代际相传。孔子年富力强时始终在进行耳提面命的授徒讲学,孟子称当面听讲受教作“亲炙”,朱熹解释为“亲近而熏炙之也”。先秦学派莫不如此,收徒讲学是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从汉儒马、郑到宋儒程、朱,都将讲学作为重要事业。柏拉图的思想活动也主要是讲学和讨论,第欧根尼认为“柏拉图”的名字便来源于古希腊语的“流畅口才”之意。
古典文化还应该与社会大众做好链接,莫砺锋认为,这是古典文化研究者肩上需要扛起的时代责任。莫砺锋说,应该认识到,学术研究做得再好,也只在象牙塔内发生作用,意义有限,要把古典作品的优点介绍传递到千家万户,这是研究者的价值。“我这十多年比较多的时间在做科普工作,普及是学术工作的很大一部分。使其走进千家万户,才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结合江西地域文化特色,莫砺锋建议,不妨将宋代文化作为江西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方向考虑。江西撑起了宋代文学的半壁江山。宋代的一流文学家大多集中在江南西道,大家辈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全国性诗歌流派江西诗派诞生在这里,江西的历史文化资源太丰富,可供学人拓展研究的空间非常大。
关于创新,他认同黄庭坚的诗学理论。黄庭坚的诗学观念是夺胎换骨法,讲究以故求新。不易其意而造其语,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莫砺锋认为,学习是手段,求新才是目的,文化领域没有纯粹白手起家的创新,我们一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冰心说,每当我们想自己写诗,拥有一个好的感受想要表达的时候,一想,已经被唐人写过了。冰心的困惑宋人也有。唐宋两代,社会生活变化不太大,自然风景、草木虫鱼、家国情感、日常生活……宋人面前已经摆着5万首内心外物无所不包的唐诗了。人们今天往往强调杜甫的独创性,诚然没错,但杜甫也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创新的。《后村诗话》夸杜甫“春水船如天上坐”诗句“此联如在目前,而古今人所未发”,其实后半句夸得不对,前人已经有过“舟如空里泛”(南北朝·释惠标《咏水》)、“人疑天上坐”(唐·沈佺期《钓竿篇》)的表述了。
因此,他认为,一切抒发自我独特情感的创新表达,都是有意义的。
北宋诗人王禹偁有一天观察家中庭院里一夜春风过后的景色,有感而发,写下“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儿子读了,说父亲大人,这是因袭杜甫的诗。王禹偁说:“这怎么可能呢?这是我自己写的诗,写的我自己家的景。”儿子说:“杜诗有两句叫‘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王禹偁听了又惊奇又开心,笑称自己写得真不错,跟杜甫比较接近了。
从诗歌理论的角度来说,黄庭坚肯定创新,同时肯定将传承作为创新的方法。人都是从前人的知识里学习,再创新。
“所以,不用担心前人已经说过相似的话了。王禹偁的独特生命感悟是他自己的,没有人能够剥夺。”莫砺锋道。
□ 本报全媒体记者 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