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铸魂 路救先锋


刘隽健
“快去喊‘老牛’!”每逢突发状况,这句话总会在对讲机中响起。因为大家知道,最关键的时候,“老牛”一定在现场。这个“老牛”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江西交通投资集团吉安西管理中心吉安南养护所车辆救援大队巴邱中队班长刘隽健。20多年来,他坚守147公里长的高速公路,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清障救援一线。
1996年,为追寻心中的“橄榄绿”,他应征入伍,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老牛”。2003年,复员返乡的他投身江西高速公路建设,成为一名高速公路养护和清障救援工作人员。
“刚到高速公路工作时,一切都得从零学起。”刘隽健回忆,养护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对专业知识和操作规范要求极高。那时候,他跟着师傅一点点学,遇到问题就请教,天天在一线摸爬滚打、反复练习。凭着这股钻劲和干劲,他逐步积累经验,在岗位上表现优秀被调入车辆救援大队。
有一次,凌晨时分,刘隽健接到电话:一辆小车在高速路上侧翻,情况紧急。“抵达现场时,车厢已严重变形,4名司乘人员被困车内,其中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刘隽健回忆,变形的车厢内,锋利的钢板突起,稍有不慎可能造成二次伤害。他迅速找准支点实施破拆作业,与队友密切配合,救出被困人员。
“这些年的高速公路救援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光靠个人力量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培养一个个团队,把救援的标准流程和经验传授给他们。”刘隽健说。
2018年6月,全省高速公路行业启动道路车辆施救自营试点,江西省首支路救大队——“老牛突击队”成立。刘隽健担任教官,以军事化标准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系统训练。2020年,“老牛突击队”成立“刘隽健劳模创新工作室”。“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救援效率,缩短救援时间。”刘隽健回忆,经过不断摸索,他首创了“5-30-90”工作目标法,要求队员们在5分钟内出动、30分钟内到达现场、一般事故90分钟内处理完毕。这个目标法显著提升了救援效率,成为队伍的重要行动标准。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出警1.4万余次、参与车辆救援1.34万余起、救助受困人员3000余人次、搬运转运货物3000余吨。
在刘隽健的带领下,工作室注重技术创新与学术研究,总结并推广了“高速公路清障作业机制”和“基于信息共享的保障联动体系”两项科研课题,分别荣获全国交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第十九届江西省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目前,工作室累计发表30余篇专业论文,获得全国现代企业管理优秀奖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9项。
今年4月,刘隽健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他说:“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技术与管理创新,为实现‘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政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