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大棚涌新潮

2025-07-04 04:54 阅读
江西日报

  6月,正值芦笋上市旺季。在新建区石埠镇“梦飞田园”芦笋基地,40岁的熊捩花走进芦笋基地直播间,熟练地调好直播补光灯角度,点开手机开启带货的日常。

  “芦笋早上从大棚刚采摘出来,鲜嫩爽口,含有丰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家人们赶紧下单……”3个小时后,熊捩花和队友们成功拿下了1535份订单,这个成绩在省内生鲜蔬菜直播带货榜上不俗。

  从农村家庭主妇到卖货博主,变的不仅是身份。不靠山不临水的西岗村,以前并不富裕,村民靠外出务工谋生。如今,熊捩花坐在家中卖芦笋,每月就有5000多元的收入,这背后是乡村产业新潮涌动带来的质变。

  对于农产品来说,优质难优价、叫好不叫座是销售中并不鲜见的现象。“芦笋到了时候不采摘,茎部木质化就无法食用,摘下常温只能保存2天左右,对售卖运输环节要求高。”梦飞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区负责人方祥说,为此芦笋基地与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培养了4支直播团队,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新农人成为带货人。

  基地里,除了忙碌的本地农人身影,还活跃着南昌大学、江西省农科院、江西农业大学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和学子,他们带着知识和技术扎根田间,让这片芦笋地成为实践创新的热土。

  在芦笋大棚内,江西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向村民展示如何操作芦笋智能采收机。智能采收机不断向前行走,前端的机械臂,准确“抓住”芦笋并收入囊中。

  “我们围绕芦笋全产业链进行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涵盖旋耕施肥、智能采收、自动化分拣、机械清源。目前,学校与基地共同打造的小型自动化分拣车间已经投入使用,分拣机通过图像深度识别,检测出芦笋的长短粗细,机械臂则根据数据进行指令操作。”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副院长、教授黎静说。

  大棚新潮涌过之处,悄然催发着新农人思维与视野的蓬勃生长。走进新建区金桥乡小桥村葡萄种植大棚,当地致富能人闵凤根忙着给最后一批葡萄套袋。2011年,闵凤根返乡投资创业,通过土地流转从事鲜食葡萄种植。13个年头过去,他的种植规模从50亩发展到600多亩,同时带动了全乡4000亩的葡萄种植规模。

  近年来,随着葡萄种植在全国的遍地开花,葡萄产业迎来激烈竞争。新建区金桥乡小桥村党支部书记熊运泱说,去年阳光玫瑰葡萄遭遇价格跳水,最低卖到每斤4元,而往年都是每斤20元左右。

  百舸争流,不进则汰。作为“土专家”的闵凤根从种植技术入手,一头扎进了精品葡萄研发中。“今年在疏花疏果上下了功夫,让果子就长外面一层,里面形成镂空。看这形状、硬度,多漂亮。”他指着一串阳光玫瑰说,自己把一串葡萄的重量控制在1斤半左右,让果粒均衡、穗形整齐。虽然量少了,但价格比普通的阳光玫瑰能提高35%。

  当创新的思潮不断涌进乡村大棚,曾经朴素的农业生产空间,正蝶变为科技与智慧交织的产业枢纽,为乡土经济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搞农业,要放开思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闵凤根说,自己作为全乡葡萄产业带头人,新品种一旦成功上市将推动金桥乡葡萄产业突破1亿元的规模。

  鄢飞飞 本报全媒体记者 康春华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