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开启“三下乡”社会实践

2025-07-04 15:54 阅读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2025年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在图书馆前举行,开启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艺心传承文化,设计赋能乡村”实践团怀揣着传承文化的梦想与热情,奔赴瑞昌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三下乡”之旅。

    实践团抵达瑞昌后,前往夏畈镇剪纸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充满艺术韵味与文化底蕴的奇妙之旅。此次参观瑞昌市夏畈镇剪纸博物馆,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了国家级非遗瑞昌剪纸的独特魅力,深刻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幸拜访到了国家级剪纸非遗传承人朱朴光,大家聆听朱朴光讲述剪纸艺术在瑞昌的发展历程。在与朱朴光的交流中,他强调:“年轻人传承非遗需以现代思维激活传统,更要以匠人实践为根基”。那些精美的剪纸作品,或描绘着当地的秀丽风光,或展现着民俗风情,每一刀、每一剪都凝聚着艺人的心血与对生活的热爱。

    随后,实践团成员们开启了“三下乡”剪纸文化调研之旅,团队队长冷雨晨、实践组组长叶鑫飞带领组员深入瑞昌百花村、调研组组长黄相文、赵婷带领组员前往港下谈、宣传组组长李金龙、汪茹馨带领组员前往宝山村等多个村落进行调研,探寻指尖艺术的传承脉络。从胡菊花的热爱坚守,到夏钰瑶同学的青春接力,再到陈玉姣奶奶的岁月沉淀,瑞昌村落的剪纸调研,让大家看到非遗传承的多元模样。它扎根民俗、拥抱青春、跨越代际,是艺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此次实践不仅让青年学子触摸到非遗的根脉,更以“设计赋能”激活乡村文化生命力。他们用青春接力传统,让剪纸艺术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彰显文化自信的时代内涵,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写下生动注脚。
    同时,该校艺术设计学院暑期“三下乡”团队走进瑞昌市文化馆开展非遗实践活动。团队参观馆内16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展示,重点观摩以六大主题陈列的百余件瑞昌剪纸作品,感受其“阴阳刻结合、玲珑剔透”的艺术特色。随后,在省级非遗传承人雷瑞珍指导下,学习制作窗花、喜字等剪纸作品,掌握对折、剪裁技巧及正确握剪姿势。​

    活动尾声,团队成员冷雨晨、黄相文、赵婷、汪茹馨与雷奶奶深入交流,提出计划运用专业设计挖掘剪纸文化符号,推动非遗与现代设计融合,以文创产品为载体,让年轻人感受文化自信,领略非遗之美。

    “馆院共建——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与瑞昌文化馆”会议在瑞昌举行。瑞昌市文化馆馆长蔡敏、艺术设计学院团总支书记江政建、团总支副书记曾庆金出席、实践团全员参与,会议由实践团队长冷雨晨主持。

    活动伊始,艺术设计学院团总支书记江政建进行致辞,阐述馆院共建对非遗传承与艺术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点明工作方向,展望合作愿景,为在场同学提出建议。蔡敏、江政建为合作立牌揭幕,标志双方开启非遗传承与艺术教育融合的新篇。
    活动最后,蔡敏总结发言,期待双方合作,坚定非遗传承决心,指出馆院共建是新起点。此次 “馆院共建” 成功开展,不仅奠定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与瑞昌文化馆合作基础,更激活非遗传承活力,未来双方将共同推动瑞昌剪纸等非遗在艺术教育中繁荣发展,助力传统文化传承。
    7月1日,在九江瑞昌国家级残疾人文创基地,大家与馆长、残疾剪纸传承人戴卫星老师交流。戴卫星自幼右手残疾,师从朱朴光,深耕剪纸七年,代表作《二十四孝图》等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他在工作区手把手指导学生剪纸,从工具选择到刻刀技巧悉心传授,学生们成功刻出油纸伞图案。​

    这里既是传承瑞昌剪纸的非遗阵地,也是残疾人实现价值的平台。他们用剪刀裁剪艺术,更剪裁出突破命运的人生,让非遗与生命之光永续绽放。
    当天,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艺心传承文化,设计赋能乡村”实践团走进阳峰乡江万里纪念堂调研。实践团成员拍摄堂内木雕、砖雕、壁画等艺术遗迹,与阳峰乡曹老师、府前村江新荣老师及文化研究者交流,了解南宋名相江万里生平事迹,以及纪念堂的历史变迁和在民俗祭祀中的重要作用。​

    此次调研让成员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激发其传承使命感。他们计划结合专业设计文创产品、打造文化展示空间,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未来,实践团还将持续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