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晒谷场到数字屏:南昌理工学院“三下乡”实践团的多维赋能密码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谢震邦 张晶晶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化先报道:为积极践行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共青团余干县委的帮助下,6月27日,南昌理工学院智能建筑工程学院师生实践团深入余干县瑞洪镇前山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支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淬炼青年担当”为使命的队伍,带着BIM技术、绿色建筑改造方案和数字化测绘设备,为滨湖之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古建筑遇上BIM:技术解码文化基因
夏日的蝉鸣里,村口老樟树下飘来阵阵惊叹。最让孩子们着迷的,是投影幕布上缓缓旋转的滕王阁和黄鹤楼等传统建筑三维模型。原来,这些课本里的古建筑,经过数字化建模技术的“魔法”,能如此清晰地展现在眼前。一榫一卯的精巧构造,飞檐斗拱的优美曲线,实践团细细讲解着其中的智慧,连老人们都听得入神。
最热闹的要数智能建造体验区。激光切割的模型零件整整齐齐码在桌上,孩子们围坐一圈,在实践团们的指导下拼装起小房子。“原来盖房子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村里的孩子们举着自己完成的装配式建筑模型,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别开生面的科普活动,不仅让村民们更了解古建筑的奥秘,也让孩子们触摸到了现代科技的温度。当暮色中的老樟树被智能灯带勾勒出轮廓,祠堂外墙的AR投影开始讲述村落的历史变迁,村民们发现,那些沉睡在族谱里的故事,正以全新的方式苏醒。
多维赋能:安全、健康与文化同频共振
针对夏季防溺水安全痛点,实践团在村头晒谷场开设“水上安全训练营”。充气泳池、救生设备搭建起实景演练场,村民们围着教练学习抽筋自救技巧,孩童们在模拟环境中掌握浮水姿势,老人们则认真观摩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在前山村文化广场,“活力乡村”全民健身活动点燃了村民的健身热情,深度参与瑞洪镇“倡新风・舞担当”广场舞大赛暨党员模范故事会。实践团还特设“运动安全知识”微课堂,村民们手持笔记本记录热身要点与损伤处理方法。“以前跳广场舞总怕扭着腰,现在跟着学了科学动作,越跳越得劲。”村民们的笑容里,是健身意识觉醒带来的健康变化。
从安全课堂到运动赛场,从文化舞台到田间宣讲,多维赋能行动如春雨润物,让前山村村民不仅更加明白生命底线,还让他们焕发出健康活力。
数字筑基:绘制乡村振兴新图景
实践团走进乡村,用专业设备架起科技与乡村建设的桥梁。激光测距仪的红光在农房间闪烁,电子水准仪精准记录着每一处高度。实践团逐户测量、细致建模,将散落在乡间的农房转化为三维数据,纳入数字化测绘数据库。
在智慧农业大棚里,实践团观察智能温控系统如何精准调节环境,记录水肥一体化设备的高效运作;在农产品精深加工车间,他们了解从新鲜蔬菜到特色食品的转化过程,分析产业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实践团通过调查掌握了智慧农业大棚的数据,并撰写了扎实的调研报告。
农房测绘、产业调研、智力输出……在这样的探索与实践下,前山村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暮色中的前山村,蝉鸣渐歇,灯火初明。孩子们攥着亲手拼装的智能建筑模型,仍在村口嬉笑讨论;老人们围坐在文化广场,回味着古建数字化模型里飞檐斗拱的精妙;产业基地的大棚内,村民们对照着调研报告,谋划着智慧农业的新布局。这些天的点点滴滴,南昌理工学院智能建筑工程学院师生实践团为村里增添了活力,点亮了村民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