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思|卢沟桥枪声的历史感悟
(王楠 图)
1937年7月7日夜,北京西郊的卢沟桥,一声枪响打破了寂静的夜空。日军诡称一个士兵“失踪”,蛮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就此爆发,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序幕正式拉开。今天,卢沟桥的枪声依然回荡在历史深处,让每一个中国人刻骨铭心、义愤难平。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能从这段民族集体记忆中感悟到什么?
爱国是力量之源。当抗战的烽火在华夏大地燃烧,“爱国”二字便融入无数中国人的血液。谁不眷恋妻儿绕膝的温情?谁不留恋炊烟袅袅的安宁?但当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每一名有志气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会选择慷慨赴国难。“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这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英雄母亲留给孩子的遗书;“子弹打光了用刺刀,刺刀弯了用枪托,枪托断了就和敌人扭打在一起;连长牺牲了排长上,排长牺牲了班长上,直至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这是平型关首战的场景……14载抗战岁月,3500万同胞用生命诠释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真谛。如今硝烟散尽,但黄河的咆哮、太行山上的号声,仍在提醒我们:一个民族的复兴之路,从来不会铺满鲜花,总需要有人以脊梁为梯、以热血为炬。对先烈最好的告慰,就是要抱定许国报国的志向,把个人拼搏奋斗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英雄是民族之魂。当历史的烽烟散去,那些在抗战烈火中淬炼出的英雄名字,依然如星辰般闪耀在民族精神的长河中。杨靖宇、左权、佟麟阁……一个个英雄的名字顶天立地,一个个血染沙场的忠魂气壮河山。杨靖宇在陷入日伪军重围之中,路遇一个叫赵廷喜的同乡。他对饥寒交迫的杨靖宇说:“我看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杨靖宇沉默了一会儿叹道:“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他坚持与敌人进行周旋和搏斗,为抗日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如今,英雄们的身躯早已化作山河的一部分,他们的精神更在时代的血脉里奔涌。我们要秉持英雄遗志,让宁折不弯的脊梁继续撑起民族的天空,让甘洒热血的赤诚永远照亮前行的道路。
团结是胜利之本。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这首诞生于抗战时期的歌曲《团结就是力量》,不但阐明团结与力量的内在关系,更反映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坚强意志。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震碎了山河,更让“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成为全民共识。中国共产党高举起抗日的大旗,在卢沟桥事变发生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不久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团结与合作的内在动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来自挽救危亡的民族大义。今天,在奔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
向贤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