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130余次生死救援,信江之畔的“生命守护者”

2025-07-30 06:48 阅读
大江新闻-江南都市报原创

原标题:

信江之畔的“生命守护者”

30年130余次生死救援 陈振华用专业与坚守织就水上安全网

  2022年7月31日,信江水面泛着金光。对陈振华而言,这是平凡的一天;但对获救市民来说,却是永生难忘的时刻。当日下午,鹰潭市冬泳广场发生一起溺水事故,陈振华闻声跃入水中施救。救援中,他被溺水男子紧紧缠住,仍奋力蹬踏河底石块,最终将男子拖回岸边,自己手脚多处被碎石划伤。这样的生死救援,陈振华已坚持了30余年。

陈振华正在指导队员学习救援知识。

  生死时速:“水里救人一刻都不能等”

  “看到就要及时救,出手要快,水里救人一刻都不能等。”每当看到有人遇险,陈振华都会毫不犹豫地跃入水中。

  2023年7月的一个晚上8时许,在鹰潭市游泳馆内,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游泳时突感不适,起身坐在泳池边休息。突然,他口吐白沫晕倒在地。正在附近游泳的陈振华目睹这一幕,凭借多年救人经验判断,小伙子可能是严重中暑。他立即招呼旁人将小伙子抬到通风处,同时实施掐人中、刮痧等急救措施。20多分钟后,小伙子终于睁开双眼,意识逐渐恢复。

  谈及第一次救人经历,陈振华回忆道:“那是1977年,我12岁,在水库训练时突然听到对岸有人呼救。我立即游过去,但因为缺乏经验,在水中摸索了两次才把人救上来。可惜送到医院后没能抢救过来。”这件事在他心中烙下了守护生命的印记。

  今年60岁的陈振华,原是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鹰潭车站汽车班班长。自幼酷爱游泳的他曾是专业游泳运动员,10岁就被选拔到上饶市体校参加游泳训练。退伍参加工作后,他仍坚持游泳,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类游泳比赛。从专业游泳运动员到退伍军人,再到铁路职工,身份几经转变,唯一不变的是他对水域安全的守护。

  专业守护:一根竹竿背后的救援智慧

  陈振华深知在开放水域救援,单凭勇气远远不够。他深谙“会游泳不代表会救人”的道理,早早考取了救生员证和游泳教练证。

  2022年夏天,他在冬泳广场值班时,看见三名刚结束高考的学生贸然下水。其中一人略识水性,径直游向深处,两名毫无经验的同伴紧随其后。“第一个学生跳下去后,后面两人也跟着下水,结果其中一人刚入水就沉了下去,只能看见胳膊在水面上挥舞。”陈振华回忆道。他立即抓起身边的竹竿施救,第一竿未能触到落水者,第二竿才成功将人拖上岸。被救学生瘫坐在地,神志不清。

  “冬泳广场水域情况复杂,很多学生不了解水深就贸然下水,往往就是这样出事。当时如果我身边没有竹竿,单凭我一个人下水,很难同时救起两个人。”陈振华说。为此,他习惯在身边备一根竹竿,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施救。

  2023年7月,在游泳馆儿童池中,一名未带泳圈的孩子突然栽入1.6米深的水中,悄无声息地沉入水底。“孩子身高1.3米,在泳池没站稳就栽了下去。呛水后挣扎着站起来,又再次栽倒,反复几次后就晕了过去,软绵绵地趴在水里。”陈振华回忆说。发现异常后,他立即将孩子救上岸。

  “水中挣扎通常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反复站起栽倒,另一种是手舞足蹈。但这个孩子属于前者,没有明显挣扎动作,所以很难被发现。”他解释道。

  凡人微光:“扶人一把”的30年坚守

  2015年,时任鹰潭市冬泳协会副秘书长的陈振华,向鹰潭市红十字会申请成立了鹰潭市红十字水上救援队。该救援队无偿为周边水域市民和游泳爱好者提供水上救援培训,并定期向公众科普急救知识、宣传夏季防溺水常识。

  如今已届花甲之年的陈振华,面对家人的担忧:“你年纪这么大了,别逞强,量力而行吧。”他却说:“我们见到需要救援的情况已成习惯,再危险也得去救。”

  退休后的陈振华仍保持着严格的生活规律:每天6时30分雷打不动地游泳,白天和下午进行教学,傍晚时分巡视水域。遇到溺水者,他总是“顺手”施救。

  30余年来,陈振华如同信江之畔的守护者,累计130余次救人于危难。2022年以来,他先后荣获鹰潭市委、市政府授予的“鹰潭市2017—2021年度平安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南昌铁路集团公司评选的“十大平凡之星”和“道德之星”称号,以及“江西好人”“鹰潭市三星志愿者”等荣誉。

  当被问及“以后还会继续做好人好事吗”,陈振华谦虚地表示:“我做的这些算不上好人好事,就像看到有人摔倒扶一把那样平常。”

  文/周泽涵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实习生张小波 图/受访者提供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