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给专硕“加时”,学有所得是关键
专硕项目提质增效不能只是在时间上“一延了之”那么简单,“加时”之后,如何确保培养计划随之更新和完善,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才是关键。
近日,“多所高校宣布延长研究生学制”的消息引发关注。宁波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宣布将部分专硕研究生学制延长至3年,涉及法律(法学)、应用统计、金融等多个专业。据悉,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开始对研究生学制尤其是专硕学制进行调整,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全面实行硕士研究生3年制。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发布相关专业学制变更公告
理想情况下,将专硕学制从2年延长至3年,能够使学生面对各项任务时更为从容,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分身乏术”等痛点问题。此前,不少专硕学生就曾反映2年时间内要马不停蹄地上课、实践、写论文、找工作,“整日里忙忙叨叨的”,以至于要么遗憾知识学得不够扎实、对实习只能敷衍而过,要么不得不过度压缩休息、社交等业余时间,使研究生阶段充满“赶场式”疲态。
学制延长一年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就不至于有“捉襟见肘”的紧张感,既有利于更全面地掌握专业必要的知识体系和实用技能,也可以深入参与更多科研和项目实践。专硕项目本就注重专业实践和就业导向,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此举也能让学生的历练更加充分,有助于提升相关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
不过,正如有专家所指出的,“如果相应的配套没跟上,多出来的时间仅仅让学生去实习或者撰写毕业论文,学生就会质疑延长学制的必要性。”显然,专硕项目提质增效不能只是在时间上“一延了之”那么简单,“加时”之后,如何确保培养计划随之更新和完善,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才是关键。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就提到,有些大学专硕和学硕在课程设置、培养内容和方法本质上区别不大,在整体的培养方式、方法、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有一定的落差。
《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专业学位与相应的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具体而言,学术性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职业实践和应用。专硕项目在学制上与学硕“对标”后,还应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有所区分、做出特色,确保“加时”的一年真正对标专硕的育人定位,避免与学硕趋同,甚至完全采用“一个教学班子、一套培养方案”。
还要看到,不同学生的求学节奏和职业规划各有差异。比如,一些学生效率较高、擅长“多线程工作”,也希望在高效达到毕业标准的情况下,尽早步入职场历练。对于这类学有余力的学生,高校也有必要充分尊重其主观意愿,避免在学制上强制“一刀切”,探索设置允许提前毕业等更加灵活、更具包容性的毕业门槛。
总之,部分高校延长专硕学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确保培养时间更加充裕、育人实效有所保障。如何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让“多出来的一年”充满含金量,既真正赋能学生,使其学有所得,又不至于为其增添过多经济压力和不必要的时间成本,值得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