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养生不能盲目跟风,当心养生变伤身

2025-08-01 07:39 阅读
北京青年报

眼下正值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三伏晒背祛寒湿”“居家艾灸驱冬病”“断食辟谷排毒素”等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的网红养生法热度飙升。对此,医生提醒,这些方法并非人人适合,不要盲目跟风,当心养生变伤身。

近年来,社交媒体成为健康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但碎片化、娱乐化的内容往往剥离了专业医学的严谨性。例如,三伏晒背虽有一定中医理论依据,但需根据体质选择。阳虚体质者或可受益,而阴虚火旺者暴晒则可能“火上浇油”。有患者因盲目效仿“正午晒背两小时”,导致心肌缺血、血压飙升,险些酿成大祸。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网红养生法彻底背离科学逻辑。如“断食辟谷排毒”被包装成“现代人必备的养生秘籍”,实则缺乏医学依据。人体肝脏、肾脏本就具备排毒功能,盲目断食只会引发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甚至导致休克。有患者因连续三天仅喝蔬果汁,最终晕厥在会议室,血糖值低于检测下限,险些丧命。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养生沦为流量驱动的“表演”,健康便成了最无辜的牺牲品。

网红养生法的流行,折射出公众健康需求的迫切与科学素养的滞后。一方面,快节奏生活下,人们渴望“低成本、高效率”的养生方案,而短视频平台的“5秒吸睛法则”恰好迎合了这种心理。复杂医学知识被简化为“晒背”“断食”等标签化行为,省略了关键的前提条件和风险提示。另一方面,算法推荐构建的信息茧房,让用户陷入“越看越信、越信越做”的循环,甚至将个案经验误认为普适规律。避免陷入网红养生的陷阱,需从个体、平台、监管三方面发力。

对个人而言,提升健康素养是第一道防线。养生不是“跟风打卡”,而是基于自身体质的科学调理。传统食疗方经过千年验证,远比“断食排毒”可靠。运动时需避开高温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适度锻炼,避免“以热制热”的极端行为。遇到健康问题,应优先咨询专业医生,而非轻信网络偏方。

平台需承担社会责任,优化内容审核机制。短视频平台应建立“健康内容分级制度”,对涉及医疗建议的视频标注“仅供参考”或“需医生指导”,并限制未经认证的“养生达人”传播高危行为。同时,推广权威医学机构的内容,用科学信息挤压伪养生的生存空间。

监管层面,需完善法律法规,打击健康谣言。2024年实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要求,算法不得传播非专业医学信息。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处罚条款,对夸大疗效、误导公众的养生账号依法处置,形成“不敢伪、不能伪”的震慑效应。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而非可以随意试错的“实验场”。网红养生法的流行,本质上是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科学指导缺失之间的矛盾。唯有回归理性,尊重医学规律,才能让养生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艺术,而非伤害身体的赌局。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