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这面旗,为何吸引数万人破晓而聚
盛夏凌晨,暑气未散,南昌八一广场上早已人潮涌动。清晨6时44分,《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护旗手用力一挥,鲜艳的五星红旗完全舒展开来,与朝阳一同升起;数万人集体肃立,有人轻声跟唱,有人眼眶泛红。今天(8月1日),恰是八一建军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纪念日。
这已不是偶然景象。每个月的1日,南昌八一广场的升旗仪式现场,总是早早地被围得水泄不通。有人不解:不过是几分钟的仪式,何须冒着严寒酷暑、熬夜排队?但正是这“几分钟”,成了无数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精神仪式。
表面看,是“打卡热”在推动。社交媒体上,一张升旗合影、一段跟唱视频,成了“爱国表达”的标配。有人为仪式感而来,有人为情绪共鸣而来。但热潮背后,更深层的,是一种集体情感的自然凝聚。
这种自发的仪式感,恰恰填补了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某种空缺。城市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疏离,个体常感渺小。而在升旗那一刻,数万人同频呼吸,个体被纳入一个更大的“情感共鸣体”。这不是盲目地从众,而是一种情感的主动靠拢——就像游子归家,不必喧哗,只需站在屋檐下,便觉心安。
也有人质疑:爱国非得“打卡”才算数?平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难道不是更实在的表达?这话没错。仪式若流于形式,再热闹也是空壳。但我们不必因噎废食。只要情感真挚,形式就是载体。正如清明扫墓、中秋赏月,习俗因人而赋义,仪式因情而生光。
一面旗,升起来只要几十秒,但让它在人心中升起,却需要岁月沉淀。今天清晨南昌八一广场的热浪里,那些静静伫立的身影,不是在追一场“秀”,而是在确认自己与这片土地的联结。这份联结,朴素如晨光,却足以照亮前行的路。
仪式终会结束,但那份肃立时的安静,或许才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回响。
(吴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