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身躯书写英雄传奇,记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刘烈明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记者廖云萍报道:“当时没想那么多,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我再不去,那个女的可能就没命了。”面对采访,刘烈明的话语朴素却震撼。半月前的北京,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的领奖台,55岁的他接过证书时,左手虎口那道旧疤赫然醒目——这生死搏斗的印记,正与烫金“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字样一同闪光。从制服歹徒的保安到载客穿梭街头的网约车司机,他用十级的伤残手掌,用“不去救会后悔”的信念铸就英雄本色。
血色楼道里的生死搏斗
2021年11月1日,赣州市某小区楼道内,52岁的保安刘烈明用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改写了一个陌生女子的命运。当日上午10时,正在地下车库巡逻的他听到对讲机急呼:“9楼有纠纷,请速查看!”电梯门开启的瞬间,刺耳的呼救声与刀刃砍击血肉的闷响交织袭来——一名男子正持菜刀疯狂砍向倒地的中年妇女,鲜血溅满墙壁。
没有丝毫迟疑,刘烈明抓起过道旁的桶装水瓶冲上前,刀刃割裂左手的剧痛未让他退缩半步。他强忍伤痛,用变形的水瓶抵挡刀锋,接过热心群众递来的椅子猛击歹徒。趁对方踉跄之际,刘烈明绕到背后死死抓住持刀手腕,以全身之力将其按倒在地。当警笛声由远及近时,刘烈明瘫坐在地,左手血流如注,而被砍女子因他的及时干预脱离生命危险。后经诊断,其左手构成十级伤残,那道狰狞的伤疤成为他无畏的勋章。
平凡身躯里的非凡灵魂
刘烈明的勇气并非偶然。1970年,他出生于赣州蓉江新区潭口镇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罹患尘肺病的矿山工人,却始终以“能帮一把是一把”的善意对待邻居。15岁徒步30公里山路学木匠时,刘烈明每日为师傅洗衣倒茶,三年未取分文报酬。“学手艺先学做人”,师傅的教诲与父亲的身教,在他心中埋下“向善”的种子。
“见义勇为不是选择,而是本能,在这片土地上,每个有热血的人都会这么做。”2021年那次事件前,刘烈明已是左邻右舍皆知的“热心肠”,并且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向陌生人伸出援手。
“我不图名利,只求对得起良心。”这份纯粹的信念,在他制服歹徒后依然未改。面对赣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提供的稳定工作,他婉拒道:“我有手有脚,不想给组织添麻烦。”荣誉加身后,他选择成为网约车司机,只因“时间灵活,能多陪孩子,也能继续帮助人”。
勋章之外的生命重量
刘烈明的壮举,如一滴水落入社会,激起层层善的涟漪。2023年,他获评“全国见义勇为英雄”,颁奖词“以血肉之躯阻遏疯狂利刃,用伤残手掌托起人间大义”道出万千敬意。媒体争相报道他的事迹,年轻保安以他为榜样,社区居民对他投来更真挚的敬意。
从保安到网约车司机,身份虽变,刘烈明“顺手帮忙”的习惯未改……他说:“家里的事没人抢,帮人的事不能等。”但对刘烈明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传递勇气。“这份荣誉是对我当时选择的肯定,更是对所有挺身而出普通人的鼓励。”他常这样告诉子女。如今,刘烈明的大儿子在崇义县某事业单位工作,也一直秉持父亲的言传身教,服务群众。
刘烈明的故事,是平凡者以非凡勇气点亮人性的微光,更是善意传承的生动注脚。他用伤残的手掌托起生命,用朴素的信念诠释责任,证明英雄主义从未远离——它藏在每个“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瞬间,藏在代代相传的良知与勇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