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医疗告别奔波,家门口直接“拿捏”
日前,南昌市新建区联圩镇卫生院荣膺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4年度优质服务基层行”表现突出机构。一家乡镇医院凭啥能获得国家级荣誉?答案在于其通过技术赋能、服务重构与体系创新,实现了从“神经末梢”到健康堡垒的蜕变。
在刚刚结束的省委十五届八次全会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成为讨论的热词。如何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增强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让我们走进新建区联圩镇,从鲜活的案例中探寻答案。

联圩镇卫生院中医馆,能配比出300多种中药饮剂。鄢飞飞/摄

体系升级 织密健康守护网
今年6月,联圩镇塘港村邓宝根因急性脑梗死,紧急从联圩镇卫生院转入新建区总医院做溶栓治疗。两周后,总院医生根据恢复情况,又将他转回联圩镇卫生院接受康复训练和常规复诊。
大病进城区,康复回乡镇,这种县(区)乡两级医疗机构协作“双向转诊”模式的推行,得益于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
“我们和乡镇卫生院的诊断信息互认共享,转诊患者不用重复做检查,不仅提高医疗效率,也让群众节约治疗成本。”新建区总医院医院发展部部长刘丽萍说,脑梗患者在发病后的4.5小时是治疗黄金期,每延迟1分钟治疗,就可能损失190万个神经元。可以说“时间就是大脑”,而“双向转诊”模式让邓宝根从进入乡镇卫生院诊查到在新建区总医院医治不超过3小时。
新建区有61.6万常住人口,其中居住在乡村有17.36万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新建区卫健委医政医管和中医药管理股股长程建立说,以前受限于人才设备和对复杂疾病、急危重症的识别、处置能力,群众对乡镇医疗机构救治能力不信任,大病小病都爱往城区医院跑。
如何实实在在地让乡镇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2023年11月,新建区总医院揭牌成立,着眼于医疗资源均等化、普惠化,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需求末端,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7月28日,45岁的联圩镇村民赵小发感觉胸闷,上午9点57分来到联圩镇卫生院作心电图检查。3分钟后,在相距60公里的新建区总医院心电诊断中心,副主任、主治医师申华就已经根据心电图的检查结果将后续诊疗意见反馈给乡镇卫生院。
“我们盘活上下资源,打通服务堵点,成立资源共享中心,在心电诊断、影像诊断、慢病治疗等多个领域,将16个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纳入到‘一张网’,实现下级检查、上级诊断。”程建立说,提升县域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尤其是对急性病症的快速诊断与救治能力,一直是新建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重要方向。
针对应对突发公卫事件能力弱的问题,新建区总医院在西山镇和大塘坪乡都设立了急救分中心,补齐基层的快速响应机制存在短板,形成全区“1(总院)+2(区人民医院、中医院)+3(疾控、血防、妇幼)+N(乡镇、村卫生室)”的整合型医疗体系。

县(区)乡两级医疗机构协作“双向转诊”模式,让村民“大病进城区,康复回乡镇”。

中医赋能 焕发传统医学新活力
一踏进联圩镇卫生院中医馆,浓郁的草药香扑鼻而来。“每天都有20多人到这里进行中医治疗和体验,他们大多是来进行中医养生理疗的。”联圩镇卫生院院长熊正芬说,230平方米的中医馆,能配比出300多种中药饮剂。
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承载的是“家门口的健康守护”。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服务以低成本、高可及性的特点满足村民基础诊疗、慢病管理、未病防治需求,成为基层医疗网的特色支柱与信任纽带。
近年来,新建区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为契机,坚持以“名医+名科”为引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搭建“卫生院中医馆+卫生室中医阁”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惠民水平。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新建区的308家医疗机构中,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有238家。全区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近1200人,获得中医药类专业技术职称的共有230人。
“我们着力培育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骨干力量,形成中医在乡村全覆盖的局面,让中医成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力量。”新建区卫健委医政医管和中医药管理股副股长戴勇华说。
“可以走动但不能长时间,要慢慢加大运动量。”在昌邑乡窑河村中医阁,中医师何礼富正叮嘱患者注意事项。空间不大的卫生室挤满了前来针灸、按摩、开药的人,何礼富忙得脚不沾地。
69岁的高伍妹是昌邑乡窑河村东房自然村村民,腰椎酸胀疼痛无法弯腰,在中医阁经过一周多的针灸和膏药治疗后,已经明显改善。“对老年人来说,能在家门口看病,真的方便很多。非常感谢何医生,他的医术很厉害,也非常负责。”高伍妹说。
如今,新建区将中医药服务延伸到最基层,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针灸、艾灸、拔罐等多种中医药服务。不仅如此,在新建区,中医药文化更是日益融入大众。日前,一场中医药文化夜市在望城镇举行,医护人员变身“夜市摊主”,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探店”,让市民边“逛街”边体验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火热的背后,是人们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是中医药文化融入乡村的具体体现,希望通过中医的普及让村民从‘看得上病’进阶为‘懂得防病’。”新建区中医医院院长陈齐琳说。

联圩镇卫生院为患者上门诊查。鄢飞飞/摄

人才筑基 医术精还要留得住
走进联圩镇卫生院,门诊楼、住院楼宽敞明净,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一应俱全。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是一家乡镇卫生院。
2024年,该卫生院门诊诊疗量达3万余人次。“依托紧密型医共体,我们打造消化内科品牌科室,通过差异化服务,吸引周边乡镇患者前来就诊。”联圩镇卫生院院长熊正芬说。不仅是联圩镇卫生院,医共体成立以来的短短两年间,新建区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整体升级,软硬件焕然一新。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核心是要建好医疗服务队伍。过去,乡村两级医务人员长期短缺,医疗技术落后。为破解这一困局,新建区在医共体内部以驻点帮扶、坐诊带教、巡回医疗等形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需求末端。
2025年1月,新建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伍兆权下沉到联圩镇卫生院进行为期1年的技术帮扶,俨然成为该院消化内科的科室建设带头人。
“消化内科最难的就是病因判断,每天在伍医生后面跟诊,边听边学,对很多关键技术有了更深刻的领悟。”联圩镇卫生院副院长谢恒辉说,以前乡镇卫生院的消化内科领域基本上一片空白,如今在伍医生带教下,联圩镇卫生院消化内科水平越来越高。
2024年,新建区总医院组织了128名区级医院中高级职称医师常态化下沉,今年累计下派医师高达2400人次,实现医疗专家“区聘乡用”、常驻基层;同时新建区总院发挥平台优势,邀请了854人次省市级专家不定期到乡镇坐诊,让群众就医更便捷。
资源下得去,人才上得来。“以前,职称晋升不畅让很多医务工作者被迫出走,人才外流严重。”新建区总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谢洪涛说,医共体成立后,实行“动态编制池”破解人才瓶颈,让基层医务工作流动起来。
对勒倩倩来说,她就是基层医务工作者成长的一面镜子。中专毕业的她,来到联圩镇卫生院后从事护理岗,虽然学历不高,但抱着一股子钻研劲儿,参加了新建区组织的“西学中”“中医理疗”等诸多技能培训。得益于紧密型医共体用人机制的改革,2023年,有着12年工作经验的勒倩倩从护理岗成长为联圩镇卫生院副院长。
“我们一面增强基层医疗队伍的归属感,一面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将‘游击队’收编为‘正规军’。”谢洪涛说。稳住队伍、提升能力,让看病“最后一公里”真正畅通起来。(作者: 鄢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