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昌县:以高标准农田精细管护为钥 解锁乡村振兴蝶变密码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高标准农田设施有问题,现在只需一个电话,管护人员很快就能到场,种地越来越省心了!”在广昌县头陂镇,黄师傅望着连片丰产的稻田,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江西省广昌润泉供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昌润泉”)近年来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工作中探索出的创新路径。自2020年以来,广昌润泉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专业维养、行业监管”的原则,打破传统“重建轻管”的困境,构建起“五位一体”建后管护体系,让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建得好、管得好、长受益”,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机制建设:筑牢管护“制度屏障”
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是基础,“管”是关键。为破解管护责任不清、资金不足、队伍涣散等难题,广昌润泉主动作为,严格落实县政府提出的“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五有”长效机制。
一方面,深度结合《广昌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后管护市场化运作实施方案》,逐条梳理高标准农田管护全流程环节,清晰界定县、乡、村各级主体及自身在管护中的责任边界,明确设施巡查、维修、记录等各环节操作规范,使管护工作有章可循。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县领导、农业农村局、法人单位、乡村组织、群众“五位一体”监督体系,推动受益群众纳入监督链条,通过线上反馈、线下询问等方式,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形成环环相扣的监督闭环,确保管护责任不落空,为高标准农田管护装上“稳定器”。
为确保管护质量不打折扣,广昌润泉以《广昌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后管护市场化运作考核办法细则》为依据,实行“一月一巡查、一季一考核”的动态考核机制。在考核架构上,明确以乡镇评估为主(占比80%)、县农业农村局评估为辅(占比20%)的权重分配,并联合乡镇、农业农村局共同细化100分制量化标准,从渠道通畅度、道路完好率等核心维度设定具体考核指标,如渠道无淤积长度占比、道路破损修复及时率等。在此基础上,制定严格奖惩规则,以刚性考核倒逼管护质量提升。自该机制实施以来,广昌润泉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强化过程管控,管护成效显著。
精细管护:实现设施“全周期保障”
走进广昌县甘竹镇,田间渠道畅通无阻,乡村道路干净整洁,饮水工程运转正常,一幅“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水安全”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广昌润泉全面落实精细管护举措的生动实践。自“五位一体”管护模式实施以来,广昌润泉通过系统化部署,已实现11个乡镇129个行政村管护全覆盖,显著提升了高标准农田及农村基础设施的管护水平。
在管护范围与标准划定上,广昌润泉秉持“应管尽管”原则,对县域内农田及配套设施进行全面摸排统计,将20.614万亩高标准农田、11.508万亩非高标准农田范围内的水利设施(含骨干渠道983.92公里、田间渠道1212.78公里、山塘548座、泵站105座、水陂1934座)、538处小农饮水工程(覆盖48636户)、638处新农村基础设施、1355.4公里乡村道路、19处农村公益性公墓全部纳入管护范畴。同时,结合各类设施功能属性与群众需求,牵头制定“环境卫生干净、渠道完好通畅、饮水量足质好、道路安全顺畅、公共设施完好、绿化养护到位”的六维管护标准,为每类设施设定清晰可量化的管护目标,如水利设施确保灌溉供水率达95%以上、乡村道路做到无坑洼积水等,确保设施功能正常发挥。
在管护队伍与网络建设上,广昌润泉多措并举保障管护力量“沉下去”。一是整合公司内部62名具备水利、工程维修等专业背景的人员,同时通过乡镇推荐、社会招聘等方式,筛选吸纳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具备设施维护技能的人员,组建起220余人的专业化管护团队,并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内容涵盖设施故障排查、应急维修、安全操作等,确保管护人员具备相应专业能力。二是优化基层管护网络布局,在11个乡镇设立管护中心,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与维修设备,在129个行政村设立管护站点,选拔村级联络员,实现“乡镇有中心、村有站点”的全覆盖布局。三是规范管护作业流程,为所有管护人员统一配备电子工牌,内置定位与打卡功能,要求管护人员每日按规定路线巡查,实时上传巡查记录与设施照片,确保巡查工作不走过场。四是建立突发情况联动处置机制,当遭遇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时,广昌润泉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调度乡镇管护中心专业人员与村级管护人员快速响应、协同处置,及时排查修复受损设施,保障高标准农田及配套设施安全。此外,广昌润泉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全力争取管护经费支持,2021年以来累计获取管护经费5924.76万元,为管护工作持续推进提供坚实资金保障,真正实现每一处设施都有人管、管到位、管得好。
激活蝶变:赋能乡村振兴,让发展更有底气
高标准农田的精细管护,不仅让农村基础设施“焕新颜”,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推动乡村在产业、生态、民生等维度实现“蝶变”。而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广昌润泉长期以来在管护工作中的深耕细作,其通过持续优化管护举措,不断释放管护红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在产业振兴上,广昌润泉通过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精细化管护,确保灌溉渠道畅通、泵站运转正常,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坚实保障,也为特色农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依托这一优势,广昌县大力发展白莲、水稻等优势产业。在产业推进过程中,广昌润泉进一步加强对灌溉渠道、田间道路的日常维护,及时修复破损路段与堵塞渠道,确保农产品运输通道畅通,有效降低了农户的运输成本,提升了产业竞争力。202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万吨以上,白莲种植面积达11万亩,产值超12亿元,管护成果成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效益。
在生态宜居上,广昌润泉以“七位一体”管护模式为抓手,全方位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在乡村道路管护中,定期组织人员清扫路面、清理路边杂草与垃圾;在田间渠道管护中,及时清淤疏浚,确保渠道清水流淌;在农村饮水工程管护中,严格落实水质检测制度,定期对水源地与供水设施进行消毒处理,保障饮水安全;在农村公益性公墓管护中,规范墓区秩序,加强绿化养护等。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乡村曾经的“脏乱差”变成如今的“洁净美”。如今的广昌农村,既有“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田园风光,又有“饮水甜、出行畅”的宜居环境,成为村民眼中的“幸福家园”。
在民生改善上,广昌润泉始终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管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农村饮水难题,加强对小农饮水工程的管护,定期检修供水管道与水泵,确保农户随时能用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帮助农户告别“挑水喝”的历史;针对村民出行与农产品销售难题,加大乡村道路巡查与修复力度,及时清理堵塞、危险路面,方便村民出行与农产品运输;针对种粮户损失问题,通过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高效管护,减少因灌溉不畅、设施故障导致的粮食减产,助力种粮户增加收入。截至目前,“七位一体”管护模式已惠及近20万农村居民,广昌润泉累计收获群众赠送锦旗28面。
从“重建轻管”到“精细管护”,从“设施完好”到“乡村蝶变”,广昌润泉以高标准农田管护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的新路子。今后,随着管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广昌润泉将持续优化管护举措,进一步提升管护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擦亮高标准农田“金字招牌”,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更有力的支撑,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莲乡大地上越绘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