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模精神涵养新时代青年奋斗品质

2025-09-22 04:53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这为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讲好英模故事、塑造英模形象、弘扬英模精神指明了方向。英模人物身上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平台,肩负着用英模精神涵养新时代青年奋斗品质的时代使命,应当在理论阐释、价值转化与主体生成三个着力点上系统发力,通过思政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理性认知走向情感认同、价值内化与行动践行。

  在理论阐释上着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英模人物并非抽象的道德符号,而是人民群众中的杰出代表,是时代精神凝练的典型化人物。思政课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讲清“英雄何以成为英雄”的历史逻辑与价值理论。要讲清“时”与“势”的辩证关系。每一名英模的产生,都深植于时代发展的土壤之中,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他们之所以成为榜样人物,正是因为在国家发展的关键节点能够回应时代需求、站稳人民立场,成为社会价值的代表性承载者。要讲清“个体”与“群众”的辩证关系。英模是人民群众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先进性和崇高精神正是源于对人民立场的深刻认同。通过讲述英模与普通劳动者的紧密联系,可以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观。要讲清“精神”与“物质”的转化机制。英模精神不仅仅是理想信念的表达,更通过制度建设、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等转化为推动历史前行的现实力量。唯有立足理论深度,从历史规律、社会实践、人民立场中揭示英模故事的哲学底蕴,思政课才能摆脱平面化、碎片化倾向,真正实现铸魂育人的功能和作用。

  在价值转化上着力。英模故事之所以能够感染人、打动人,关键在于其所承载的价值理念能够进入广大青年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情感系统。数智时代,思政课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轴,统筹推进价值提炼、话语转换与情境嵌入三重贯通,使英模精神从宏观范式走进青年学生日常。第一,实现价值提炼的贯通。英模人物所承载的崇高品德展现了社会主义道德最本质的特征,生动体现了伟大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要推动英模精神成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第二,实现话语转换的贯通。思政课需转变传统灌输式表达方式,主动适应“Z世代”青年学生的语言偏好与传播方式,比如,将英模精神通过微纪录片、动漫图解、社交话题等形式呈现,打破知识灌输与学生接受之间的“认知断裂”,通过多模态传播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共鸣。第三,实现情境嵌入的贯通。价值的真正转化依赖于贴近青年实际的情境嵌入。结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将英模精神置入青年学生熟悉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引导其在志愿服务、科研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践行理想追求,真正实现“由理入情、由情导行”。

  在主体生成上着力。思政课讲好英模故事,其根本目的是培育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从教育心理学视角出发,“知—情—意—行”是个体德性成长的基本路径。思政课应通过螺旋式课程设计与生成式教学策略,构建起完整的主体生成链条。要以“知”启智。通过系统讲授英模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人生选择与精神信仰,引导学生形成关于英模精神的理性认知。要以“情”育德。用情感化、情境化、叙事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情绪共鸣。比如,通过红色家书、事迹再现、虚拟演绎等形式,让学生置身英模所处困境与选择之中,感知其信念感,实现价值的情感润化。要以“意”铸魂。在感性认同基础上,推动学生将对英模的感动转化为内在坚定的意志品质。可以设计小组辩论、情境决策等活动,促使学生面对价值冲突作出自主抉择,从而实现“价值内化—意志固化”的深度转化。要以“行”促效。将英模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是主体生成的最终落点。学校应搭建多元平台,如“大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数字仿真实践空间、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等,鼓励学生在真实任务中践行“小我融入大我”的人生理想。知识与价值的建构必须发生在具身体验与真实情境之中,英模精神的教育功效亦然。在“知—情—意—行”的教育链条中,英模逐步从外在榜样变为内在信仰,从精神观照转化为人格品质,最终实现青年主体的自我确证与持续生成。

  高校思政课讲好英模人物故事,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更是推进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路径。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突出英模故事的理论深度、价值温度与实践力度,在“讲道理”中铸就信仰之魂,在“讲故事”中激发精神之力。通过在理论阐释、价值转化与主体生成三个着力点上持续发力,真正将英模精神转化为青年学子的精神引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曹一鸣 闫璐瑶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项目“榜样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2JDSZK1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