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2025-09-22 10:55 阅读
大江网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句出自《道德经》的箴言,道尽了“善始善终、久久为功”的深刻智慧。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即将结束,越是到这样的关键节点,越需要我们以“慎终如始”的清醒、“常抓不懈”的韧劲,防止“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学习教育结束不是作风建设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唯有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以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决心和恒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方能让作风建设的成效真正扎根基层、惠及群众。

  学习教育是思想淬炼的“加油站”。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大到政策落地、项目推进,小到邻里纠纷、证件办理,每一件都连着群众的急难愁盼。倘若学习教育“雨过地皮湿”,满足于“学过、考过、总结过”,就容易出现“学归学、做归做”的脱节。就像当年董必武因六角钱私人车票报销问题专门召开会议作检查,强调“这不是小事,是党的财务纪律问题”,乡镇工作者更需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把学习教育中强化的宗旨意识、纪律观念,转化为处理每一件群众诉求时的“耐心”、落实每一项政策时的“细心”、面对每一个诱惑时的“戒心”。唯有思想上“不松弦”,行动上才能“不掉链”。

  学习教育是作风建设的“里程碑”。从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会场不摆鲜花、驻地不铺地毯”的会风之变,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一窗受理、一次办好”的效率之变,再到“光盘行动”“婚事新办”的民风之变,这些变化不是一日之功。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任何“小松懈”都可能导致“大偏差”:比如落实惠民政策时“差一个环节”,群众的获得感就可能“打折扣”;处理矛盾纠纷时“少一句解释”,党群关系就可能“隔一层隔阂”。“保持定力、寸步不让,防止老问题复燃、新问题萌发、小问题坐大”,正是提醒我们要以“永远吹冲锋号”的执着,把“严”的基调贯穿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让作风建设的“螺丝”越拧越紧。

  学习教育是服务群众的“新起点”。群众看党员干部,不只看“学了什么”,更看“做了什么”。当年红军“半条被子”的故事,之所以穿越时空感人至深,正在于那份“把群众当亲人”的初心始终未变。今天的乡镇工作者,同样需要把学习教育中激发的为民情怀,落实到“田间地头问需求”的脚步里、“农家院落解难题”的话语里、“急难愁盼马上办”的行动里。比如面对农村养老、土地流转等复杂问题,只有持续深化学习教育成果,才能在政策理解上“钻得深”、在群众工作上“做得细”,真正把“为民办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更是砥砺担当的“练兵场”。基层工作者当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智慧,把学习教育的“后半篇文章”写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写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以“常抓不懈”的韧劲,让作风建设的春风吹遍基层的每一个角落,让百年大党的精神风骨在新时代的乡村大地上生生不息。

  (都昌县汪墩乡人民政府 徐金霞)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