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每一份“顺手”善意,都是文明的种子

2025-09-24 11:06 阅读
大江网原创

  在江西丰城市荷湖乡,清晨的乡间公路上,一台黄色小挖机灵活挥舞机械臂,所过之处,丛生的杂草纷纷倒下,路面重新变得宽敞。驾驶室里,“90后”小伙曾鹏程专注操作,汗水浸透衣背……这一幕被路人拍下上传到社交平台后,迅速引发网友关注,浏览量破亿。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也相继进行了报道和转发,称赞他“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顺手”二字,藏着最珍贵的善意本能。2012年那个收工的傍晚,20岁的曾鹏程看到村道被杂草侵占,没有选择视而不见。这个“顺手”的提议,让挖斗第一次从泥土转向杂草;这个“顺手”的习惯,让他在13年间铲平了200多公里村道。当有人问他图什么,他说“反正路过,不费啥事”。可正是这“不费啥事”的坚持,让乡亲们告别了“看不清路况、怕蛇出没”的担忧。善意从来不需要宏大叙事,它藏在“顺手”的褶皱里,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长成了守护乡邻的参天大树。

  “义务”二字,写就最动人的担当答卷。当曾鹏程贷款买下挖机后,“顺路”除草的版图从村道扩展到全乡。春夏之交,同一段路要反复清理三四次,他笑着说“草铲了又长,我就再铲”。更令人动容的是,他的挖机还是山乡的“救援神器”——收割机陷泥坑,他开着挖机来拖;车辆侧翻山沟,他带着钢索来拽;越野车悬在陡坡,他用机械臂稳稳“挪”回安全地带。近处救援分文不取,远处只收油费,面对万元酬金,他硬是只收了成本价。这份“义务”的纯粹,让“向钱看”的世风里,多了一股清冽的泉水。

  “带动”二字,迸发最强劲的公益力量。13年过去,“除草小哥”变成了“救援达人”,更带出了一支志愿小队。如今在玉华山景区,经常能看到这群“新乡贤”弯腰捡垃圾的身影;在抗洪抢险现场,他们的挖机总是冲在最前面。曾鹏程用13年如一日的坚持证明:善意从未缺席,只是需要更多“顺手而为”的勇气。当有人质疑“好人难做”时,他用带动整支志愿队的成果展示:微光汇聚终成星河。这些在泥土里扎根的善意,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

  从“顺手”到“义务”,从“个人”到“群体”,曾鹏程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当每个“顺手”的善举连成片,当年轻人的青春与乡土深情相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最朴素也最坚韧的精神底色——永远心怀热望,永远向善而行。

  (姚隽)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