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公务接待做“减法”, 作风建设做“加法”
今年以来,江西持续深化公务用餐改革,从全省全面推广“赣餐码”,推动机关食堂“一码(卡)通刷”,到“电子公函”管理制度横空出世,实现出差审批和公务接待全过程电子化溯源管理,一场作风革新的生动实践正在赣鄱大地蓬勃展开。
公务接待活动,向来是作风建设的重要领域。过去,一些地方接待乱象丛生,不仅加重了基层负担,还容易滋生腐败问题,成为作风建设路上的“绊脚石”。当下,江西以公务用餐改革为切口,通过制度设计、技术赋能、纪律监督,有效遏制了接待乱象,正不断筑牢作风建设的坚固防线。
公务用餐改革如何撬动作风变革?其本质在于从公务接待做“减法”,实现作风建设做“加法”。例如,公务接待从“凭借公函吃桌餐”转变为“自己扫码吃食堂”,将公务接待“晒”在阳光下,一码扫出餐桌上的清风正气。又比如,利用“互联网+监督”平台归纳分析接待信息,及时掌握公务接待实际情况,实现一网覆盖和一体监管。归根结底,公务用餐改革的关键在于拧紧制度螺栓,为作风建设强化刚性约束。
从实践层面看,推行公务用餐改革,无疑是规范公务行为与减轻基层负担的有力之举。一方面,通过标准化用餐管理、数字化流程监管,有助于遏制超标准接待、违规吃喝等问题,规范公务接待行为,让公务活动回归履职本位。另一方面,公务用餐改革直接削减基层接待开支,减少“迎来送往”的事务性工作,让基层能够集中更多资源和精力抓主业、促发展。
与此同时,公务用餐改革所传递出的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等价值导向,也契合当下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核心要义。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其中提到,党政机关要带头过紧日子,勤俭办一切事业,降低公务活动成本。当下,公务用餐改革的推进,正是通过对公共财政精准“节流”,进而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
小事小节,不可小视。公务用餐改革的背后,连着的是干部对纪律规矩的敬畏,以及群众对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期待。我们乐见,公务用餐改革中所倡导的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勤俭节约等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能够早日成为干部作风的“新常态”。
(陈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