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体现精细化治理智慧

2025-09-29 04:52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南昌打造9个社区嵌入式体育场馆,充分利用城区“边角料”空间,按照“一馆一方案”原则,盘活土地资源;吉安市吉州区完成44宗闲置地块“微更新”改造,将其变成停车场、小游园与休闲广场,让城市“边角料”变成群众“幸福角”……一系列“微更新”操作,有效提升了城市空间的利用率,让寸土寸金的繁华城区充满了民生温度,体现了精细化治理的智慧。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的天际线不断被延伸。但在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中,一些面积狭小、位置零散的边角地、零星地块常因难规划、难利用而被排除在整体布局之外。这些“被遗落”的空间有的堆积垃圾、环境脏乱,有的被违规开垦种菜,甚至出现私搭乱建现象,成为城市管理的盲区,既浪费资源,有损市容市貌,更给基层治理增添了难题。

  如今,城市发展已告别“摊大饼”式的增量扩张阶段。随着人口持续集聚,居民在社区环境、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等方面的需求日益丰富。有限的城市空间与旺盛的民生诉求,两者如何平衡?俗话说:“巧裁缝不厌零头布,好木匠不丢边角料。”解题的重要思路,在于城市治理者能否在统筹城市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社会精细化治理水平,把“闲置碎片”转化为服务民生的可用资源,让每一处城市空间都发挥应有的价值。

  现代城市建设中有一个“精明增长”理论,其基本原则包括倡导紧凑型建筑和城市设计、创造富有个性和吸引力的地方场所、鼓励社区存量开发模式等。对城市进行微改造、“微更新”,正是“精明增长”理念的生动体现。比如,上海市苏州河中环立交桥下的空间通过精心改造,从荒废的角落变成了受欢迎的运动场所;四川成都“见缝插绿”,建成600余处口袋公园,打造一个个“小而精”的空间;等等。“螺蛳壳里做道场”,不在条件在作为。坚持因地制宜、精打细算,就能以较小成本盘活闲置资源,让城市的“边角料”也有大用处。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对城市进行微改造、“微更新”,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今年5月,吉安出台《推进“群众主体型”可持续城市更新改革方案》,坚持改哪里100%由群众提出,如何改100%由群众确定,改造过程100%接受群众监督,改造效果100%由群众说了算,有效落实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让群众“家门口的幸福”更加可感可及可持续。时代在变,城市面貌在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不变。一方面,城市治理者需全面摸排闲置空间的位置、土地性质,做好通盘规划、科学统筹。另一方面,要搭建群众参与平台,激发主人翁意识,引导居民从城市建设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让城市里每一块“边角料”的改造都凝聚着群众的心愿与智慧。

  当曾经被闲置的遗憾变成“转角遇到美”的惊喜,精细化治理水平就得到了体现,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也会更强,这必将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胡海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