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人民城市转型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人口持续流出的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正面临资源枯竭与市场变迁的双重挑战,其转型发展关乎城市经济安全、民生福祉和未来竞争力,难点则在于摆脱对单一资源的依赖,实现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今年7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对做好城市工作进行了科学部署。推动资源型城市向现代化人民城市转型发展,要积极探索新路径,推动人文赋能与城市价值重塑,实现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换,强化科技与人才双轮驱动,完善治理机制,促进城市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人文赋能与城市价值重塑。一是将民生福祉、文化认同、生态宜居作为转型核心指标,建立以人民满意度为导向的考核体系。一方面,统筹规划转型路线图,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对接续替代产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和社会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进行系统性安排。另一方面,建立“社区需求清单”制度,在公共服务配套中嵌入适老化、育儿便利等设计,实现“一区一策”精准更新。二是提升环境质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营造优良的生态环境。加大转型发展专项基金投入力度,优先支持文旅融合、生态治理、民生改善项目。推行“谁修复、谁受益”机制,激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深入挖掘城市人文基因,在保留自然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独特印记的同时,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对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遗址等进行数字化展示,繁荣城市文化,增强城市居民的文化体验感。
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实现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换。一是精准培育接续替代主导产业,把握好“未衰先转”“因地制宜”两个重点。一方面,逐步减少资源型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主动退出成本大、能耗高且没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对资源依赖程度较高的主导产业,要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逐步减少对这些产业的依赖;对于仍具竞争优势的传统资源产业,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提质升级。另一方面,优化经济结构,建立新的产业支撑,注重发展非资源型特色产业,如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等。注重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对新兴产业进行差异化布局,推动冶金等传统产业向精密制造、新能源装备转型升级。二是强化产业链协同与循环经济发展。优化“链主企业+配套集群”模式,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鼓励链主企业与配套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补。加大对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投入,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创新资源,共同攻克资源梯级利用和循环再利用等技术难题。
强化科技与人才双轮驱动,增强城市内生发展动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资源型产业创新专项基金投入,重点支持铜基新材料等优势领域的技术研发,推动传统资源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完善“揭榜挂帅”机制,建立科学的榜单发布、评审和奖励制度,吸引国内外顶尖科研团队参与江西资源型城市的科技创新项目。优化产学研融合平台建设,建立省级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的动态评估和管理机制,确保科研成果能够及时转移转化。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与未来产业。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方向,积极融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科学分析自身定位,合理选择发展路径。强化研发支持与创新激励,设立专项研发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支持科技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完善治理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一方面,加快生态修复,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完善矿山生态修复基金管理制度,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确保用于水源涵养林建设、土壤改良、生态景观修复等关键领域。另一方面,强化风险防控与安全治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实时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灾害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建立多元化的社区矛盾调解机制,吸纳社区志愿者、专业心理咨询师等参与社区治理,提高社区矛盾化解能力,培育基层治理品牌。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城市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区域协作机制。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和合作项目推进机制,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对接和合作,在深圳等地设立资源转化技术实验室和产业合作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城市资源云脑”建设,建立数据共享和开放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城市转型发展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李接辉 揭琳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