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开花结果

2025-09-29 04:52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为切实做好基层宣讲工作,南丰县紧扣群众需求,在“准、实、活”上下功夫,让理论宣讲既有思想高度,又有民生温度。

  在内容供给上求“准”

  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要秉持“内容为王”理念,宣讲内容突出政治性、建设性和针对性,使宣讲内容实起来。要锚定需求点。做好群众“功课”,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研等方式,摸清不同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比如,针对农村群众,重点讲解耕地保护、农业补贴、乡村振兴等相关政策精神;针对社区居民,侧重解读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等内容,让宣讲内容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要破解困惑点。敢于直面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问题+政策+案例”等方式,把“为什么”讲清楚、“怎么办”讲明白,增加群众认同感。比如,针对“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就业提质扩容”等热点问题,不搞模糊表述,而是结合本地案例算清“经济账”,用身边变化讲透发展硬道理。要挖掘共鸣点。善于“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身边人”,把本地的发展变化、身边的先进典型、群众的切身经历作为宣讲“活教材”。比如,宣讲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要讲好本村致富能手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的故事;宣讲加强基层治理,就要讲好社区网格员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的经历和故事。

  在方式方法上求“活”

  基层理论宣讲不能局限于“你讲我听”的单向灌输,要根据不同群体的接受习惯,创新方式方法,让宣讲从“会场”走向“现场”,从“灌输”变为“互动”。用好微阵地。把宣讲搬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广场等群众生产生活一线,让理论宣讲场景生活化、立体化。比如,在田间地头,围着庄稼讲农业科技;在工厂车间,站在生产线旁讲技能提升;在社区广场,摆上“宣讲小摊”聊政策法规。用好新载体。把宣讲与文化活动、日常场景结合起来,将理论政策编进快板、戏曲、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理论宣讲“唱起来”“跳起来”“活起来”;利用村级广播、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载体,推送“微宣讲”,让群众随时看、随时学;开展问答式、座谈式宣讲,鼓励群众提问互动,让宣讲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交流。建强宣讲队。广泛吸纳“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手、先进模范、退休老党员等加入宣讲队伍。这些宣讲员熟悉方言、习俗,了解群众需求,群众更能听得进、信得过。

  在效果转化上求“实”

  基层理论宣讲不能纸上谈兵,要切实把宣讲转化为群众干事创业的动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推动学用结合。引导群众把学到的理论政策转化为实际行动,让群众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比如,宣讲惠农政策后,组织农技人员跟进指导,帮助农民运用政策发展产业;宣讲文明创建后,发起社区文明公约践行活动,引导居民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要健全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随机访谈等方式,收集群众对宣讲内容、方式的意见建议,及时调整宣讲内容和方式,形成“调研—宣讲—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不断提升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注重长效培育。把集中宣讲与常态化传播结合起来,在村史馆、文化站等设置理论宣传角,在公告栏开辟政策解读栏,让学理论、用政策成为基层群众的自觉行为,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涂中平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