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技术赋能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实考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新机遇。以数智技术为杠杆,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将这些精神财富转化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不竭动能。
推动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传统传播形式以静态展品或单向输出为主,难以让大众真正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数字技术能够复刻文化场景,还原历史语境,打破文化“可观不可感”的壁垒,让传统文化“动”起来,让用户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深化群众的文化感知,有效激发情感共鸣。一方面,可以利用VR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弘扬。例如,敦煌研究院利用VR技术,让飞天壁画“动”起来,通过高精度摄影和3D建模技术,对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采集,用户通过佩戴相关设备,便可近距离观察飞天上的图案纹理、色彩搭配等细节,还可以“穿越”历史,扮演不同角色,亲历洞窟开凿、藏经封存到文物重现的历史过程。基于此,实体洞窟参观不再是传统的“隔栏相望”,而可让用户从“看壁画”变为“走进壁画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可以利用AR技术打造虚实共生的体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场景无缝衔接。博物馆可利用AR技术推出“AR古籍互动”之类的项目,让古籍“活”起来。比如,运用AR技术打造电子版的《千里江山图》,用户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便可观赏山清水秀、行人赶路的美好图景,甚至还可以听到画中村落的鸡鸣与犬吠,把静态的图画转化为可听、可看、可感的立体场景。
实现精准化传播。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数字技术的出现,能够“读懂”用户,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对此,可构建“用户画像—内容匹配—精准推送”的传播闭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从“广撒网”变为“精准滴灌”。具体而言,一是利用数智技术多渠道了解用户,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二是实现内容智能匹配。在构建用户画像的基础上,结合用户实际需求为其精准匹配推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避免“内容错配”“信息过载”等问题,让内容“主动找到对的人”。三是为用户量身打造专属内容。发挥数智技术作用,按需定制,针对用户实际需求,开发专属文化内容。例如,针对青少年群体,通过分析其学习数据、兴趣爱好等,推出古诗词闯关游戏、历史人物动画短片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变得生动有趣;针对中老年群体,则可推出地方戏曲精品片段、中医穴位按摩教程等视频,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以数据分析为依据,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精准有效。
促进轻量化传播。受传统传播模式的局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以厚重、严肃的形态存在,有时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数智技术的出现,可促进轻量化传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弘扬,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一是推动文化内容适配“碎片化”传播场景,发挥短视频平台作用,用直观有趣、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针对传统技艺,推出教程短视频,包括“三分钟学会打中国结”“教你看懂榫卯结构原理”等,用快节奏剪辑展示传统技艺的关键步骤,让人们可以轻松掌握相关技巧;针对经典文化,可打造趣味解读短视频,比如,用动画形式演绎《论语》,让文化经典变得更加轻松易懂。二是链接日常生活需求。例如,打造“中华珍宝阁日历”,每日推荐讲解一件文物,用户在查看日期的同时,可点击文物了解其出土年代、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创产品,打造“传统文化智能书签”,在书签内设置芯片,用户用手机扫码或触碰书签,便可观看与古籍相关的短视频或收听解读音频。三是强化互动参与。例如,推出“非遗技艺模拟器”小程序,利用VR技术,让用户在手机上便可模拟剪纸、刺绣等,在作品完成后,可同步分享至社交平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传播与传承创新。
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开辟了新赛道。以沉浸式体验打破“远观”壁垒,以精准化传播锚定受众需求,以轻量化传播融入生活场景,三条路径环环相扣、协同发力,可推动受众从被动传承到主动参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束之高阁到融入日常。展望未来,需要继续坚持守正创新,以技术为手段,以文化为根本,让千年文明在数字时代持续焕发生机,既扎根中华大地,滋养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又走向全球舞台,促进文明交流,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白雪梅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