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升起时 一场跨越千万里的双向奔赴

2025-10-01 09:48 阅读
大江新闻原创

  大江新闻讯 全媒体记者钟剑桥报道:国庆清晨,南昌八一广场已汇聚起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0万名观众。

  他们带着对祖国的深情、对英雄城的敬仰,在此等候。

  一场与南昌、与红色记忆、与家国情怀的双向奔赴,在国旗升起的那一刻,深情上演。

10月1日,天还未亮,南昌八一广场上,众多游客已聚集在此,等待观看升旗仪式。
 
  赤子奔赴

  红色基因唤醒跨城共鸣

  千里奔赴的身影背后,是南昌“军旗升起的地方”红色基因的强大感召力。

  不同于其他城市,南昌的升旗仪式,总与1927年的起义枪声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这份独有的历史厚重,让外地游客甘愿熬夜等待、远道而来。

  来自北京的青年游客刘先生感叹道:“我在火车上想了句诗‘璀璨烟火绕赣江,英雄辈出在南昌’,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也祝南昌越来越好。”

  人们带着对英雄历史的敬意汇聚于此,在国旗攀升的轨迹里,触摸一座城市最深刻的精神烙印,而这种跨越地域的情感共鸣,正是南昌红色基因穿越时代的鲜活证明。

  代际传承

  英雄基因融入成长底色

  来自抚州的温先生抱着6个月大的孩子在八一广场等候观礼,藏着南昌红色基因代际传递的密码。

  当懵懂孩童在国歌声中凝视国旗升起,“军旗升起的地方”的记忆便已悄然植入成长轨迹,这不是刻意的说教,而是英雄城市用仪式感完成的“基因播种”。

  68岁的胡先生,是一名退伍军人,他向记者介绍道:“我于1981年退伍,以前在北京看过两次升旗,今天一早,我就来到八一广场看升旗,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自豪!”

  孩童、青年、老者,不同年龄层在同一时空里,完成了红色记忆的接力:老者用亲身经历守护历史,青年以热情让传统更鲜活,孩童用目光承接未来。

  南昌的特殊之处,在于让升旗仪式成为“流动的红色课堂”,让英雄基因不再是纪念馆里的文字,而是能被孩子触摸、被年轻人共鸣、被长辈珍视的生活记忆,在代际交替中生生不息。

10月1日,南昌八一广场上,众多游客满怀热忱,观看升旗仪式。

  城市回应

  为民基因点亮暖心服务

  东湖区、西湖区多个通宵营业的商户,多个行李寄存点、移动公厕,地铁延长运营时间……这些细节不是偶然的善意,而是南昌“为民”基因在当代的具象表达。

  从革命年代群众拥军支前,到如今增设便民服务点迎接观礼游客,这座城市始终将“人”放在核心位置,正是红色基因中“为人民服务”底色的延续。城市用最朴素的行动回应着人们的赤诚:你为红色基因而来,我用民生温度待你。

  “双向奔赴”的背后,是南昌将英雄基因转化为“服务力”的智慧,让庄严仪式多了烟火气,让城市魅力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