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四字诀” 推动书法培训走深走实
作者:马于强
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实施以来,在各牵头单位、各地和文化导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推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开展了大量的活动,形成了一批特色亮点,惠及了一大批基层群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会反响良好。本人作为一名书法导师,在开展培训辅导过程中感触颇多,窃以为要使书法培训达到高的追求、严的要求、实的目标、优的成效,必须用好“准、活、学、融”四字诀,推动书法培训走深走实又走心。

“准”字为要,做到精准临摹。在培训过程中,有些学员学习效果不佳,进步不大,容易产生畏难和自卑情结,因此在进行辅导时,书法导师要告诉学员在临摹经典碑帖阶段一定要克服“懒”的惯性,消除“散”的状态,杜绝“浮”的毛病,切实做到精准临摹,这是学好书法的基本要求。古代经典碑帖集中了书法在点画用笔、结体取势、章法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理、法则及表现方法与技巧,通过临摹这些经典碑帖,我们可以深入体会它们的风格特点,为自己的书法学习积累经验。在临摹过程中,从执笔、用笔、点画、字形、章法、墨法等各个层面上做到准确临摹,要尽量做到像,达到复印机的效果。精准临摹是我们在学习经典碑帖中非常必要、非常关键的一个过程和环节。只有准确了,点画、笔法等“不合法”才会逐步得到“纠正”,逐步改掉以前的不良书写习惯,慢慢融入与古人书写方法相近或相同的过程中。精准临摹就是要做到尽量准确地表现原帖的技法面貌,包括笔画线条的各种形态以及结字造型的特征。要努力做到“复印机式”的水平,达到真假难辨的程度。因此,作为书法导师,在辅导的过程中,要认真、耐心指导学员如何读帖,以提高观察能力;如何临摹,以提高手上表现能力,也就是书写技能。先把碑帖的字形学像,再把碑帖的神韵掌握,这样,才能有同原帖一样的整体的美学效果,才能在创作中写出书法的新的面貌。

“学”字当头,学会刻苦钻研。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学习可以增智长才、厚德明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学习其实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它扩大了人的精神空间与思维容量,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境界更加升华,心灵更加纯洁。所有的知识、智慧、才干、本领等都是通过勤奋学习得来的。加强自身学习,定会“勤能补拙”。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头脑经常不用,遇事不思考,智力也会弱化。书法导师在辅导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书法导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书法专业知识以及扎实的示范仿写能力,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沉下心来。在书本上学习,不断丰富和储备在辅导过程中需要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育科学知识。成功的书法教学必须有教育科学理论作指导,其中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此外,书法导师还应掌握相关人文学科知识,如哲学、文学、历史学、人文学、逻辑学、绘画雕塑等等,这些相关的学科知识影响着书法的发展,尤其是对创作主体——人产生巨大影响,书法内涵需要多种知识的滋养。只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才能取人长补己短,才能更好地充实自己,为学员服务,在进行辅导过程中有更大的收获。

“活”字筑基,创新讲授方式。要提高辅导效果,书法导师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讲授方式,以满足不同基础学员所需。一是提炼口诀,激发学习兴趣。这是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最好的一种方式,寓教于乐。例如写好笔画的口诀:“五要领,两边线;两边线,加力、减力善知变。”这一口诀不仅适用于楷书,也适用于隶书、行书。再如写好结体的口诀:“首点居中留距离,主笔突出显精神。多横多竖须等距,重心平稳求对称。左右同形右边大,上下同形下面宽。中宫收紧要和谐,点画呼应讲连贯。斜中取正求平衡,撇捺交叉宜居中。”这些口诀用韵文形式概括,读起来顺口、动听,而且语言简洁明白如话,有些稍加解说,便能理解,记起来也很容易,适合不同层次的学员。二是增加互动,活跃课堂氛围。书法辅导不能由导师一人唱独角戏,这样很容易造成学员审美疲劳,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书法导师要增加互动的频率,多提问学员,让学员来讲讲学习书法的一些要点,以及如何解决在学习书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困难,导师给予适当的点评与鼓励,让学员爱上回答问题,勤于思考问题。这样一来,课堂的气氛就变得活跃起来了,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升。三是现场示范,提升感观印象。俗话说,百练不如一看。示范书写是书法辅导的重要环节,导师根据当堂学员临摹的碑帖内容,比对书写要求,及时进行示范书写,目的在于加深学员的理解与记忆。必要时,可以将运笔、调锋、转锋等笔法动作放慢速度,边写边讲解。学员围观可以多方位观察导师的书写动作,与通过摄像头观看屏幕相比,似乎更加有利于增强学员参与感,也有利于提高观察的准确度。四是制作课件,提高教学成效。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制作精美的PPT课件成为书法导师的基本功之一。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打造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书法的魅力、掌握书法的精髓。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等渠道收集并展示丰富的书法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了解书法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还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互动体验,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在制作书法教学课件过程中,书法导师必须遵从图文并茂原则,防止出现长篇大论、连篇累牍的文字,尽可能做到只列标题、提纲和简洁明了的文字。图片的插入也要服从内容需要,在色彩搭配、版式布局方面做到灵活多样,避免学员产生视觉疲劳。五是现场教学,促进互动交流。现场教学也是导师培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形式之一,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其地位被广泛认同。现场教学以其直观性、互动性、思考性的特点,在“体验+互动+思考”的过程中具有增强学员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优势,在书法培训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双方的互信,促进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特别是通过现场观摩书法作品,聆听导师对作品中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的解析,学员能直观感受书法的形态美、形态美和意境美,培养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感知力,提升艺术鉴赏水平;通过现场教学,学员可与导师、学员之间交流心得、分享困惑,导师能根据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指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

“融”字贯穿,坚持临创结合。书法培训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升学员的书法创作水平,为基层培养一批留得下、用得上的书法种子。因此,书法导师在辅导过程中,要尽快帮助学员实现由临到创的转换,切实掌握创作方法。一是集字创作。集字创作即从字帖中选取合适的字,重新组合成新的内容,这是最适合初学者过渡到创作的一种方法。宋黄庭坚作文主张夺胎、换骨,所谓“点化”。其《冷斋夜话》中说道:“不易其意而造其语;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意思是说从词句的借用,意境的借用,到多方融合,不露痕迹。效仿古人虽不是所谓创作,但是能做到活学活用,是创作过程中极为必要的过渡环节。集字创作的好处是加深对经典法帖的理解。通过集字,可以深入研究某一家的书法风格,从而更好地领会经典作品的精妙之处。提升临摹效果。在集字过程中需要反复观察原帖,这有助于强化对字帖的临摹能力,提高临写的准确性和细致程度,并加深记忆。激发创作灵感。为集字而思考字形结构、章法布局等,能启迪创作思维,为自主创作打下基础。增强自信心。当完成一幅集字作品时,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提升继续深入学习书法的信心,鼓励自己在书法道路上继续前进。丰富创作手段。它是一种进入书法自由创作王国的必由之路,让创作者逐步掌握书法创作的方法和技巧,丰富创作的手段和途径。二是模仿创作。在深入学习某一书家风格的基础上,按照其书法特点进行创作。上面提到的集字创作,它也是模仿创作之一。但集字创作有个局限性,即所集的字皆是碑帖里面有的字。模仿的主要目的在于最终完全掌握主攻的法帖,使创作有所本,每一个字、每一笔皆有来处。有的内容所涉及的文字是碑帖里面没有的,这就要查找资料,找出其他碑帖的字或相同部首、部件的字,按照所学字的特点进行创作。如果遇到帖中没有的字,那就要查字典,看看字典中有没有其他碑帖的字。如果有的话,就把字形结构改造成所学碑帖的味道来;如果字典中也没有范例,那就想办法查找字帖中的所创作单字的部首、部件,甚至笔画,然后想办法重新组合成一个字,使其味道与所学碑帖味道相符,并符合艺术原理,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创作形式,合理地设计章法进行创作。三是融合式创作。所谓融合式创作,是在深入一家风格创作的基础上,把两种风格或多种风格,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运用艺术原理,进行有机地结合式创作。这种创作的前提是对所学的碑帖风格要有比较深的了解。融合式创作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笔法不变,改造结构;结构不变,改造笔法;笔法、结构均发生改变;适当夸张,突出特点;增加行草书笔意,表现生动;改变章法;调整节奏,抒写性情;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以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