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球评:赣超11城,每一个都是赢家
绿茵场上的比分牌终会翻页,但“为城而战”的精神已深入赣鄱大地的血脉。
赣州市全民健身中心的终场哨声,为2025年赣超画上句号。最终,赣州队以3∶0的总比分击败宜春队,夺得2025赣超冠军。但比分牌的定格从非终点,从7月揭幕到11月决战,110余天、11座城市、66场对决,这场足球狂欢印证着胜负仅是逗号,体育精神书写的城市传奇与发展答卷,才刚开篇。
可以看到,赣超的火爆源于最纯粹的群众热情。首先是揭幕战即现高潮,7月12日南昌队与景德镇队0∶0握手言和的比赛,吸引14521名观众到场;首轮6场赛事总观赛量达66960人,场均13392人现场助威,直接为赛事奠定高热度基调。随后热度持续攀升,第九轮单轮观赛人数突破12万,刷新赛事阶段性纪录;八强赛期间南昌队主场迎战赣州队的比赛,更是涌入50168名观众,创下江西体育赛事单场观赛新纪录,现场欢呼声如潮的场景成为赛事热度的缩影。线上声量同样实现破圈,抖音话题#赣超#播放量达14.6亿次,14轮直播累计吸引超13亿人次观看,新疆网友的点赞、海外华裔青少年的远程打Call,让赣鄱足球的影响力从本土辐射至全国乃至海外。
赣超的热度之下,还有551名业余球员的拼劲与坚守。本届赣超11支球队的注册球员均为非职业选手,平均年龄23岁的队伍中,六成是在校学生,其余则是教师、厨师、网约车司机等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他们没有明星光环,却用一个个高光时刻勾勒出赛事的核心魅力。其中,赣州队卢欣以12粒进球荣获“最佳射手”称号,门前绝杀瞬间成为球迷热议的“名场面”;新余队蔡子阳打入联赛首球的时刻,更开启了各队球员“为城争光”的协作篇章。这些普通人的拼抢与突破,让“体育无关职业,只关热爱”的本真得以彰显,也成为赣超最打动人心的底色。
赣超的持续火热,离不开贴合本土的赛制设计。在赛制上,采用“南北分区+循环淘汰”的复合赛制,既兼顾赣南、赣北不同的民俗特点,又通过主客场对决让赛事足迹遍布11座城市,避免“赛事集中于少数地区”的局限。其次,推出9.9元封顶的“白菜价”门票,让足球成为全民可享的盛宴——揭幕战门票10秒抢空、多地主场“一票难求”的现象,见证着球迷们对于赣超的热情。更难得的是城市间的温情互动,1100余名九江球迷乘坐专列赴鹰潭观赛,连云港100余名球迷驱车千里为“赣G”助威;赣州为客场球迷备好装着赣南脐橙的观赛包,九江球迷赛后自发清理看台垃圾。还有赣州“鸟巢”4万余人合唱《十送红军》、吉安全民健身体育中心唱响《映山红》的场景,让足球超越赛事本身,成为凝聚城市情感的纽带。
事实上,赣超已然成为撬动江西文旅、消费、就业的“发展引擎”。各设区市以“赛事”为支点,构建“观赛—消费—文化”闭环,让体育流量切实转化为区域发展增量。具体来看,260家景区借赛事推出优惠政策,一张球票化身“城市消费通行证”。赣州凭票可免费游览51家A级旅游景区,并发放300万元消费券,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约2.3亿元;宜春明月山凭票免门票,赛事期间酒店预订量增长170%;新余3场比赛带动消费超5500万元,吉安主场更让泰和乌鸡单日销售额突破300万元。文化传播方面同样借势破圈,赣州赛场同步上演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片段与“石城灯彩”非遗表演,让赛事成为展示本土文化的“活窗口”,实现“体育+文化”的深度融合。
深入看,赣超的成功,本质是对“本土属性”的坚守,是立足江西实际,让赛事真正服务于本土发展。江西省体育局明确规定职业球员不得参赛,同时要求参赛球员具备江西户籍或社保记录,这一规则确保每支球队都能代表城市本土特色,避免“外来球员稀释本土情感”的问题。因此,赣超带动的多元价值逐步落地:从“抚兄”与“春哥”的赛场切磋传递城市友好,到莲花血鸭、景德镇陶瓷借赛事走红提升知名度,再到共青城市足球训练营报名量增长20%~30%激发青少年运动热情,赣超正以多维度价值,滋养江西发展沃土。
如今,南昌滕王阁畔的球迷热议未休,赣州宋城街区的足球文创走俏,九江体育中心的场地仍有青少年追逐奔跑,决赛哨声虽落,赣鄱大地的体育热情却从未退场。不难看出,这场赛事的每一个城市都是赢家,用一种“永不言弃、为城而战”的精神,凝聚起区域发展的磅礴力量。展望未来,深化“体育+教育+产业”融合、夯实青少年足球基地建设、优化赛事商业运营生态,赣超必将从“省级超级IP”成长为驱动江西发展的澎湃引擎。
(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