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材料出政绩”不破,“公文抄袭”难休

“文以载道,文以辅政”,公文从来不是案头的笔墨游戏,而是政策落地的“桥梁”、民意沟通的“纽带”。可现实中,“材料搬家”“数据拼凑”“旧稿翻新”的戏码时有上演。近期,内蒙古、青海、广西、甘肃、陕西等多个省、自治区相继推进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这场向“文抄公”亮剑的行动,既剑指“材料出政绩”的文风乱象,更戳中了形式主义的病灶,彰显了求真务实的鲜明导向。
公文抄袭看似是文字懒政,实则是责任缺位。公文,作为党政机关传达政策、部署工作、沟通信息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政策的精准落地和工作的高效推进。然而,一些地方却出现了“制定文件照搬照抄”“出台制度依葫芦画瓢”“撰写材料只换标题”的乱象。更有甚者拼凑数据、旧稿翻新,把“借鉴”变成了“照搬”。这些东拼西凑的公文,看似洋洋洒洒,实则空洞无物,不仅让政策落地“水土不服”,影响服务群众的精准度,更消解了政府公信力。正如《学习时报》所指出的,这种不加甄别的抄袭,是文风不严谨的表现,更是懒于干事、疏于思考的典型,背后藏着的是党性不强、初心不牢的深层问题。从更深层次看,公文抄袭与“四风”问题相互勾连,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
整治抄袭乱象,专项行动是治标之策,机制重构才是治本之道。此次多个省、自治区的整治举措中,不乏务实探索:内蒙古呼伦贝尔建立“四级审核”责任链,把好公文质量关;青海西宁强调练好写作、表达、落实“基本功”,提升干部履职能力;广西凌云县要求公文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务实措施。这些做法针对性强、见效快,但要防止问题反弹,还得从考核机制上动真格。过去一些地方考核只看材料“厚不厚”、报表“全不全”,不看工作“实不实”、成效“好不好”,倒逼干部把精力花在“润色文稿”上,而非“干好实事”上。这种“重材料轻实绩”的导向不扭转,“抄作业”的土壤就难以铲除。
科学的考核机制,要让“实功”比“虚文”更吃香。要像给庄稼松土施肥一样,给务实干事者创造环境,让投机取巧者没有市场。可以借鉴各地经验,把公文质量与工作实效挂钩,既看“写得怎么样”,更看“干得好不好”;既考核文稿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更检验政策落地的转化率、群众的满意度。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结合实际创新表达,不必追求“辞藻华丽”,但求“务实管用”;不必强求“篇幅冗长”,但求“直击要害”。同时要压实责任链条,让起草人、审核人、审批人各司其职,对抄袭行为严肃问责,形成“不敢抄、不能抄、不想抄”的硬约束。
整治公文抄袭,从来不是“文字上的革命”,而是“作风上的重塑”。打破“材料出政绩”的迷思,树立“实绩论英雄”的导向,让每一份公文都源于实践、服务实践,让每一位干部都把功夫下在实处、把心力用在为民,方能形成激浊扬清的良好生态,让求真务实的作风蔚然成风,让公文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有力武器。
(邓随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