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论文“代写”的尽头是“代价”

2025-11-14 17:08 阅读
大江新闻

  学术殿堂,本应是探寻真理、孕育创新的神圣之地。然而,一股暗流却在网络空间涌动,试图将这片净土变成讨价还价的菜市场,将智慧结晶明码标价。毕业论文全天加急、文章代笔、辅导至毕业……这些充斥功利色彩的话术,像“牛皮癣”一样黏附在学术肌体上。近期,中央网信办重拳出击,依法关闭一批从事论文买卖、代发、代投的违法违规账号,这记重拳打得准、打得狠,彰显了涤荡网络生态、捍卫学术尊严的坚定决心。这场行动告诉我们一个朴素道理:走歪门邪道,终要付出沉重代价。

  斩断黑色产业链,是维护网络空间清朗的必然要求。学术的核心是求真,代写的本质是造假。看看这些被关闭的账号,其操作手法可谓花样翻新,把学术造假做成了产业链。从本科毕业论文到硕博研究成果,每一篇论文都应该是思考的结晶、探索的足迹。可有些账号明码标价,把“代写”包装成“辅导”,将“买卖”伪装成“咨询”,用几百到几千元的价格,就想偷走别人的学术成果、毁掉自己的诚信底线。要知道,学术不是快餐,不能加急速食;知识不是商品,不能明码兜售。就像农民不能靠买别人的粮食冒充收成,学者也不能靠代写的论文装点履历。教育部曾披露,近年来查处的学术不端案件中,论文买卖占比超六成,这样的数据背后,是学术诚信的失守,是教育公平的受损。

  流量变现不能没有底线,网络空间不能成为法外之地。有些账号玩起“暗度陈仓”的把戏,用“论文降重”“期刊咨询”当诱饵,把用户引流到私域圈群搞交易;还有的打着“AI代写招商”的旗号,公然招募兼职写手,这些行为看似隐蔽,实则触碰了法律红线、挑战了监管底线。我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代写”论文既侵犯他人著作权,也违背公序良俗;《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更是将论文买卖列为严重学术不端,一经查实将面临退学、撤销学位等处罚。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流量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任何试图靠学术造假牟利的行为,终究会被监管亮剑、被时代淘汰。

  深挖病灶,论文买卖的滋生蔓延,折射出畸形的需求与浮躁的心态。为什么这条灰色产业链屡打不绝?背后是部分人在学业、职称压力下的投机取巧,是诚信缺失与功利主义合流结出的恶果。试想,如果靠金钱就能买到学位,靠包装就能获取职称,那对寒窗苦读的学子、潜心研究的学者将是何等不公?这不仅是学术不端,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严重挑战。它扭曲了价值导向,传递了错误信号:努力不如取巧,实干不如钻营。这种风气若不刹住,损害的将是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人才评价体系的公信力。

  学术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国家兴。学术诚信是教育的生命线,是创新的原动力。让论文回归研究本身,让学术回归初心本质,既需要监管部门的“铁腕整治”,也需要每个个体的“自我坚守”。相信随着各方合力、标本兼治,论文“代写”的歪风一定会被遏制。

  (邓随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