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内外兼修,让城市“面子”更靓“里子”更实
11月13日,江西省委书记尹弘在新余、宜春专题调研城市工作时强调,要全面加强城市治理,既重“面子”、更重“里子”,创新治理理念、模式、手段,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更多力量、资源、服务下沉,以“绣花”功夫高效做好城市治理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城市治理,既是一场关乎“脸面”的形象工程,更是一次检验“内功”的深层考验。
“面子”是城市的第一印象。在南昌,新一轮针对跨江大桥的深度清洗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八一大桥、南昌大桥等城市地标经过精细养护,重现桥梁“本色”。值得一提的是,英雄大桥的施工团队选择在凌晨作业,以精细化工艺完成病害修补。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恰如一个人的得体着装,让城市焕发独特魅力。
然而,真正的考验藏于“里子”。在宜春,一份历时3个月的地下管网摸排结果触目惊心:904个问题排水单元、1.21万处雨污混接点。这些深埋地下的“城市毛细血管”,直接关系着水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直面问题,宜春制定了三年整治计划,从2025年攻坚“基本达标”到2027年实现“全域达标”,展现出刮骨疗毒的决心。
当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治理模式已难以为继,科技正为这场变革注入新动能。九江市湖口县的无人机化身“高空巡查员”,凭借覆盖广、无死角的优势,让城市管理突破空间限制;吉安市新干县的智慧站房通过数据实时分析,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从经验判断转向精准施策;萍乡市上栗县的“一图共享”平台更是入选国家级创新案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数字活力。
技术需要制度护航。鹰潭创新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构建起三级闭环治理体系。从网格员“民意探头”到部门48小时响应,再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专题会议,这套机制让长期悬而未决的涵洞积水问题在一周内迎刃而解。南昌市红谷滩区的“叮叮抢单”系统则打破传统,将窗口服务从“等着办”变为“抢着办”,激活了政务服务的“一池春水”。
城市的核心始终是人。鹰潭的“铜城夜话”将议事桌搬到夏夜广场,让民主协商伴着凉风深入人心;“逢四说事”“议起当家”等特色议事品牌,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当家人。在鹰潭信江新区某小区,经过三轮协商,一个让全龄段居民都满意的外墙维修方案获得全票通过,这正是群众参与治理的生动注脚。
城市治理如同一曲交响乐,“面子”与“里子”需要和谐共鸣。从南昌三级帮办服务体系延伸到社区,到新余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江西各地的实践印证:唯有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并重,城市才能成为真正令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一场静悄悄的城市治理革命,正在赣鄱大地上演。它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只有“绣花”般的细心、耐心与巧心。当每一座桥梁、每一条管网、每一次服务都经得起人民检验,城市才能真正实现从“颜值”到“气质”的全面提升。
(孙永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