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青山绿水间的答卷——我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解决林业难点堵点
初冬的赣鄱大地,层林尽染。
11月8日,在广昌县赤水镇天咀村,林农谢善发正在林下中药材基地忙碌。不久前,他还在为林业资源产权(以下简称林权)到期后能否继续种植而发愁。随着集体林地延包政策落地,天咀村村委会将林地承包期延长到2065年,并帮助谢善发等村民重新签订合同,给他们吃下了定心丸。
这是我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2023年9月,我省被列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两年多来,我省有哪些探索创新?解决了哪些难点堵点?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集体林地“三权分置”,让林农吃下定心丸
我省85%以上的林地归集体所有。产权制度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明晰林权、解决林权历史遗留问题,是本次改革的难点和堵点。
我省明确,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可以分离设置、独立发证,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归实际经营者;集体林地承包期届满就延包、不打乱重分。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地提前延包试点,对承包期不满10年的林权,提前开展延包30年以上。目前,全省完成延包合同签订873.74万亩,占应延包面积的74.4%。这一改革,打消了林农“继续经营,承包时间不够,退出经营,前期又投入了大量成本”的顾虑,给他们吃下定心丸。
“我们构建政府主导、部门牵头、乡镇参与的林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清理规范和整合建库工作机制,对早前的林权登记成果进行集中清理规范。”省自然资源厅二级巡视员焦三梓说。
林权得以落实,林农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截至目前,全省化解林权历史遗留问题44.56万宗,累计颁发林权类不动产权证6.34万本。
为进一步盘活林权,我省在全国首创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破解了非木质利用收益、公益林补偿收益及合作收益等确权难题,使得这些收益能够流转、交易和融资。去年6月,资溪县颁发全国首批林业经营收益权证。资溪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林下经济、森林碳汇、森林康养等多种类的林业经营类型进行确权颁证,有利于进一步提振林业经营主体的信心。
注入金融活水,推动资本“进山入林”
林业融资难一直是林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变资源为资本?这是改革的关键所在。
“我们建立林权贷款、林银协同服务机制,开展林权收储担保体系建设,引导金融资本‘进山入林’,探索一条以绿色金融改革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万良顺表示,我省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林业产业发展:开展经济林、碳汇林、林下经济、公益林补偿等收益权质押贷款业务;开发符合林业经营特点的中长期、利率优惠贷款产品,推出“林农快贷”等多种信贷产品。目前,全省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93.72亿元。
“我们还推出油茶、中药材省级地方特色保险产品,为林业经营者提供风险保障。”万良顺说,目前全省森林、油茶、森林药材累计投保面积1.4亿亩、保额1255.87亿元。林业碳汇、古树名木保险累计保额超5亿元。
为激活森林发展潜力,我省还加快组建林权收储机构,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林权的渠道,推动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比如,崇义县创新“抵押+担保+收储”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设立林权收储基金5000万元;安福县推出林权收储抵押担保贷款,开发“两山贷”金融产品;德安县利用国有企业组建县级林权收储担保平台,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担保和托底收储。
改革先行先试,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作为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我省在改革的先行先试方面有哪些突破?
“今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相关文件,赋予我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0项先行先试的权利。”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已落实32条具体任务。比如为破解公益林合理利用的难题,省林业局印发一系列文件,明确公益林调出和补进的原则、条件和程序,并通过告知承诺制审批、按面积审批、编制简明森林经营方案等措施,放活林木处置权。目前,全省已调出省级公益林51.22万亩,54个县(市、区)合理利用公益林林下空间487.80万亩。
在资溪县大山深处,一片新造的乡土珍贵树种混交林正茁壮生长。这片由石峡林场通过场外造林方式,与周边3个村集体合作经营的林地,不仅唤醒了沉睡的荒山,更让200多户林农收获“租金+薪金+技术”三重红利。这是我省借助国有林场的技术、管理、资金优势,先行先试“场村共建”模式,破解集体林地经营粗放、效益低下难题的创新实践。目前,我省国有林场已示范带动910万亩集体林经营发展,加快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为推动村集体、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和现代林业发展有机衔接,崇义县积极培育民营林场40多家,推广“民营林场+基地+农户”合作模式。目前该县民营林场经营面积占全县集体林地14.5%以上,产值超40亿元。据统计,全省已培育包括民营林场在内的林业规模经营主体5988个,流转集体林地3100万亩,带动林农实现家门口就业,有力激发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本次改革还有林业发展资金对二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相对缺乏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下一步,省林业局将进一步破除改革壁垒,创新举措,激发经营主体积极性,促进森林资源加速变资产,做大产业规模,勇当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奋进者。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杨碧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