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过山车 揭开双相情感障碍的“冰火”真相

2025-11-19 04:16 阅读
大江网-信息日报原创

  有人将双相情感障碍(旧称“躁郁症”)形容为“坐上了一辆失控的情绪过山车”:时而冲上云端,感到无所不能;时而坠入深渊,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这种极端情绪波动并非简单的“性格多变”或“情绪失控”,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慢性脑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4600万人受其影响,但超过60%的患者未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本文将带您科学认识这一“情绪风暴”,打破误解,传递希望。

  一、双相情感障碍:情绪的“冰火两重天”

  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特征是情绪在“躁狂/轻躁狂”与“抑郁”之间极端波动,如同冰与火的交替:

  (一)躁狂/轻躁狂发作(“火”阶段)

  情绪高涨:异常兴奋、自信膨胀,甚至出现“无所不能”的幻觉。行为失控:冲动购物、过度投资、危险驾驶、不安全性行为。思维奔逸:语速加快、话题跳跃,感觉“大脑在赛跑”。睡眠减少:连续几天仅睡2~3小时仍精力充沛。

  轻躁狂与躁狂的区别:轻躁狂症状较轻,不影响社会功能,患者常享受这种“高效状态”,但可能突然恶化。

  (二)抑郁发作(“冰”阶段)

  情绪低落:持续悲伤、绝望,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躯体症状:疲劳、头痛、胃痛,睡眠过度或失眠。认知障碍:注意力分散、决策困难,甚至出现“大脑空白”。自杀风险:抑郁期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20倍以上。

  二、双相的“隐形面具”:这些表现易被误诊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复杂多样,常被误诊为抑郁症、焦虑症或人格障碍,导致治疗延误。

  误诊为抑郁症。许多患者首次就诊就可能处于抑郁期、躁狂期,可能表现比较短暂或隐匿(如仅表现为“话多”“爱社交”),易被忽略。双相患者平均需8~10年才能确诊,其间可能经历多次无效治疗。

  混合发作的迷惑性。同一时段内同时出现躁狂(如易激惹、冲动)和抑郁症状(如哭泣、自杀念头),被称为“混合发作”,极易被误认为“情绪不稳定”。

  快速循环型双相。一年内经历4次及以上情绪发作,情绪波动如“电风扇”般频繁,治疗难度更大。

  三、双相的“幕后黑手”:基因、大脑与环境的共谋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科学界普遍认为它是遗传、神经生物学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家族史是重要风险因素,一级亲属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10倍。特定基因(如CACNA1C、ANK3)与钙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相关,可能影响情绪调节。

  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冲动控制)体积缩小;杏仁核(情绪处理中心)过度活跃,导致情绪反应强烈;神经递质失衡: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波动与情绪高低相关。

  环境触发因素。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丧亲、离婚)可能诱发首次发作;昼夜节律紊乱(如长期熬夜、跨时区旅行)可能加重症状。

  四、科学治疗:稳定情绪是核心目标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需长期、综合管理,以药物为基础,结合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目标是预防复发、稳定情绪、恢复社会功能:

  (一)药物治疗

  心境稳定剂(如锂盐、丙戊酸钠):核心药物,可减少躁狂和抑郁发作频率;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奥氮平):用于急性躁狂或混合发作;抗抑郁药:需谨慎使用,可能诱发躁狂,通常与心境稳定剂联用。注意事项:遵医嘱用药,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和甲状腺功能。

  (二)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情绪触发点,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家庭聚焦疗法(FFT):改善家庭沟通模式,减少“高情绪表达”(如过度批评、过度保护);人际与社会节律疗法(IPSRT):通过规律作息、社交活动稳定生物钟。

  (三)物理治疗

  电休克治疗(ECT):对严重躁狂、抑郁或自杀倾向患者快速有效;经颅磁刺激(rTMS):辅助治疗抑郁发作。

  五、预防与自我关怀:与双相“和平共处”

  建立支持网络。告知亲友病情,制定“情绪危机干预计划”(如紧急联系人、医院电话);加入患者互助组织,减少孤独感。

  识别早期预警信号。躁狂前兆:睡眠减少、话多、计划过多;抑郁前兆:兴趣下降、疲劳感、社交退缩。

  管理压力。练习正念冥想、瑜伽,降低情绪反应强度;学会说“不”,避免过度承诺。

  对家属的建议。避免指责患者“懒惰”或“失控”,而是说“我看到你很难过,我们一起面对”;鼓励患者坚持治疗,但不过度保护,帮助其逐步恢复独立能力;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必要时寻求家庭治疗。

  六、结语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在经历这场“情绪过山车”,请记住:你比情绪更强大,而科学治疗与寻求支持是你最坚实的“安全带”。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是对抗疾病拥抱美好生活的第一步。

  黄起志 广西钦州市精神病医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