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城市,该如何与“旧”相处

2025-11-19 11:27 阅读
当代江西

  “城市更新的成功,不在于建成了多少“网红”地标,而在于是否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守住了记忆里的烟火、收获了当下的舒心、盼来了未来的可期。”

  作者| 朱凌菲 刘紫娟

  眼下,城市发展已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的新阶段,城市更新,越来越热。日前,《江西省城市更新条例》正式施行,将“完善城市功能,赓续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品质”确立为法定原则,为城市有机更新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行动指引。

  从生态治理到工业遗存转型,从古村落保护到老旧小区改造,江西各地正以多样实践诠释“城市更新”的深层内涵:它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一场在既有肌理中织补未来、在传承记忆中激发活力的系统性工程。

  南昌北湖边的餐厅吸引不少年轻食客来此“打卡”。朱凌菲/摄

  重塑城市,唤醒记忆

  清晨的南昌北湖,垂柳轻拂水面,晨练者的脚步声与鸟鸣声交织成趣。

  经过清淤疏浚、生态补水的综合治理,这片曾经的城市“痛点”已变身市民共享的“亮点”。“以前天热湖边有异味,现在水清空气爽!”常来散步的居民杨玲说。

  更令人欣喜的是,环境改善催生了新的业态,“荔枝餐厅”的南法风情与“北湖边餐厅”的赣菜香气在这里交织,网红甜品店、咖啡馆的入驻吸引年轻游客“打卡”,让这片古老水域焕发出青春活力。

  在江纺1953拾光小镇,改造者用“修旧如旧”的智慧,让工业遗存重获新生。九座巨型水塔上,“安全生产”的红色标语依然清晰,斑驳红砖见证着工业时代的荣光。如今,这里不仅是活着的城市博物馆,更成为创意产业的聚集地。嵌着纱锭的展示柜诉说着江西棉纺织业的辉煌,“拾光讲堂”里传递着工业遗产保护的理念,新引入的陶艺工坊让传统技艺与当代审美激情碰撞。

  这样的变化正在江西多地同步上演。在新余市,蛤蟆山村这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古村落,通过保留村庄肌理、完善配套设施,让村民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享受现代生活;在宜春市,老旧小区改造通过“居民点单、政府接单”的方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实现了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

  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形态的改变,更是城市功能、产业与活力的协同演进。从南昌北湖的生态治理,到江纺工业遗存的创意转型,再到新余、宜春等地的创新实践,这些探索共同表明:真正的城市更新绝非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让新的城市功能从原有的肌理中自然“生长”出来,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让历史文脉得以延续,让城市记忆得以传承,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城市更新,重“面子”更重“里子”

  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脉;既要提升城市品质,又要延续特色风貌。正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强调的,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城市”。

  行走在改造后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青石板路整洁平整,传统建筑修旧如旧,这是对城市历史肌理的精心守护。而在江纺1953文化创意园,斑驳的红砖墙、老旧的工业设备被完好保留,工业遗存在转型升级中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这些看得见的变化,展现了城市更新中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与此同时,一系列“看不见的更新”正在深刻改变着市民的生活品质。

  雨污分流工程的全面推进,让老城区逐步告别内涝困扰;规范设置的充电设施,有效消除了“飞线充电”的安全隐患;破损路面的修复、照明设施的更新,让街巷更整洁、出行更便利。这些基础设施的提升,虽不显眼,却是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体现了“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的城市工作理念。

  “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设,让便民服务更加触手可及。菜市场、社区卫生站、养老服务中心等设施的合理布局,社区食堂的开设运营,不仅提升了生活便利度,更维系着守望相助的邻里情谊。适老化改造的推进,则体现了城市发展的人文关怀。电梯加装、扶手安装、嵌入式养老服务等举措,让老年人能够更加安心地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

  智慧社区建设为城市治理注入新动能。智能门禁、车辆识别、线上服务平台等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既提升了管理效率,也构建起更加便捷的民意沟通渠道。新技术的赋能,让城市服务更加精准、高效,生动诠释了“创新、智慧”的城市建设要求。

  高质量的城市更新,贯穿着“面子”与“里子”、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既要注重城市形象的提升,更要夯实民生改善的基础;既要推进现代化进程,又要守护好城市的历史文脉。唯有如此,才能让城市在发展中保持独特魅力,让市民在点滴改变中感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南昌北湖边的老街巷吸引众多年轻人来此“打卡”。朱凌菲/摄

  人民城市,何以“为人民”

  随着人们对城市的期待从基础的“有没有”转向更有温度的“好不好”,城市更新的意义也超越了物质空间的改造。城市的“二次生长”,不仅是怎样建设一座城,更是如何安放一方人的生活、记忆与梦想。

  城市更新,不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而是在城市上建城市。如今,我们告别了大拆大建的时代,迎来了以保留、修复、提升为内核的有机更新。我们面对的不是一片片待开垦的荒地,而是一个个承载着历史记忆、生活脉络和复杂系统的生命体。

  老巷里斑驳的砖墙、菜市场此起彼伏的吆喝、邻里间稀松平常的招呼,这些都是城市最珍贵的肌理。这样的生命体所需要的是在原有肌理上细心修补,在既有格局中精巧织补,让历史自然衔接未来,让熟悉感与新鲜感和谐共生。

  城市更新,不是往旧瓶里灌新酒,而是让旧瓶自己酿出新酒。就像培育一片森林,重要的不是移植多少名贵花木,而是改良土壤、疏通水源,让种子自然发芽,让生态系统自我循环,让人才、资本、文化这些“养分”在其中自然流动。

  景德镇的城市更新便是如此。没有把原住民迁走,也没有丢掉千年的制瓷手艺,却在日复一日的烟火日常里,生长出技艺展演台、“景漂”工作室、青年手作市集等新业态、新生态。老匠人守着窑火传承古法,年轻人带着创意改良设计,游客们循着瓷梦而来,不同世代在对话中共建共享,形成了新的城市引力。

  南昌北湖边的老街巷引入咖啡馆、甜品店等新业态。朱凌菲/摄

  城市更新,不是一场追求速度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从硬件改造到内容运营,从空间更新到社区营造,这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运营”的不仅是财务回报,更是人气、活力、连接、认同这些无形的社会资产。

  它关注人的真实需求——或许是老年人需要的街道步行友好改造,或许是年轻人渴望的咖啡厅、宠物店、小型运动场等非正式交流场所的融入;它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善的职业培训、便捷的医疗服务、个性化的社交空间等。城市与城市之间,正从“拼GDP”转向“拼机遇”“拼社群”“拼生活”“拼认同”,这是吸引人、留住人的根本。

  城市更新的成功,不在于建成了多少“网红”地标,而在于是否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守住了记忆里的烟火、收获了当下的舒心、盼来了未来的可期。在新一轮发展浪潮中,我们期待更多元、更便捷、更以人为本的城市出现,在城市记忆的载体上,聚集更多的公共性、现代化与活力。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