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天用水到引水上山

2025-11-20 04:57 阅读
江西日报原创

  11月13日下午,上饶市广信区煌固镇汪村村民裴财冬像往日一样,沿着蜿蜒的山路开始巡护供水管网。从村头的蓄水池到水源尽头,他每天要走10多公里,检查管道是否漏水、堵塞,确保东山村、汪村村、岭下村、山底村、塘里村、彭宅村、丁宅村7个村,5000余人的饮用水正常供应。

  裴财冬是煌固镇政府聘请的水管员。今年入秋后,他发现,持续干旱加上供水管网老化,导致山区部分村民家中水压不足,早晚用水高峰时,地势较高的村民可能无水可用。

  “水龙头放不出水的时候,村民只能去井里打水,既费力又不安全。热水器、洗衣机也成了摆设。”说起季节性缺水带来的困扰,裴财冬语气里透着无奈。

  村民的用水难题很快反映到了煌固镇政府。煌固镇党委书记陈宇得知情况后,立即带队进村调研,寻找解决方案。调研中陈宇发现,这7个行政村的5000余名群众,大多住在海拔较高的山区,部分村小组甚至位于800多米的山上,生活用水主要依赖山泉水或井水。虽然8年前政府曾投入660万元修建了33座高位蓄水池,但是由于缺乏日常管护,蓄水池渗漏、管网破损严重,加上干旱影响,村民用水愈发困难,秋冬季又出现季节性干旱,加剧了山区村民的用水难。

  就在煌固镇党委、政府为破解33座高位蓄水池日常管护问题找不到突破口时,裴财冬向陈宇介绍了汪村村裴家自然村的做法:全村通过村民议事会商定,每家每户安装水表,按用水量付费,所得费用用于支付抽水电费,剩余资金聘请专职水管员负责日常维护。这一模式实现了用水付费、专人管护、良性运行,有效解决了蓄水池和供水管网无人管理的困境。

  “裴家自然村的做法值得推广。”陈宇当即决定借鉴这一经验。当地政府迅速行动,一方面组织人员对7个行政村的管网和蓄水池进行全面排查,发现并修复19处渗漏和破损点,投入40余万元维修资金,另一方面,建立镇、村、组三级用水管护机制,即镇有管理员统筹协调,村有分管员落实执行,组有管护员负责日常维护。为确保制度长效运行,镇政府还出台了《煌固镇高位饮水工程管护制度》,并公布投诉和24小时报修电话。

  “现在每个蓄水池都有人管、有人修,群众用水有了保障。”煌固镇分管供水工程的负责人游缙杰介绍,短期修复与长效管护相结合,5000余人的用水难得到了极大缓解。

  高位引水工程重新焕发生机,煌固镇的目光又投向更长远的目标——引水上山,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陈宇向记者介绍,目前,187万元的岭下村管网改造项目已落地,明年还将申报塘里村400余万元的自来水工程。同时,镇政府已与自来水厂协商,先行延伸东山村、山底村的自来水管网,工程现已完工,正组织村民集体开户。

  “虽然引水上山不容易,但是我们正在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推进,一村一户去落实。”陈宇说,相信不久以后,山区5000余名群众能彻底告别靠天用水的历史。

  程晓丽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怀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