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不是万能药!这几种情况绝不用
在日常生活中,“感冒了吃点抗生素”“嗓子疼赶紧用头孢”是不少人的用药惯性,甚至有人把抗生素当作“消炎神药”,家里常年备着,身体稍有不适就自行服用。但事实上,抗生素并非万能,滥用不仅无效,还可能引发耐药性、过敏反应等严重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早已警示,抗生素耐药性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而不合理使用正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了解抗生素的适用边界,明确“哪些情况绝不能用”,是守护健康的重要一步。
一、病毒感染:抗生素“束手无策”,用了反而添负担
抗生素的核心作用是杀灭或抑制细菌,对病毒毫无效果。这是因为细菌和病毒的结构、繁殖方式完全不同。细菌是独立的单细胞生物,有完整的细胞结构,抗生素可通过破坏其细胞壁、抑制蛋白质合成等方式将其消灭;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人体细胞内才能存活繁殖,抗生素无法穿透人体细胞对病毒产生作用。
生活中常见的病毒感染,最容易误用抗生素的情况:
普通感冒:90%以上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症状多为鼻塞、流涕、咽痛、低热,通常1~2周可自愈。此时用阿莫西林、头孢等抗生素,不仅不能缓解症状,还会增加肝肾代谢负担。
病毒性流感:由流感病毒导致,常伴随高热、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需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治疗,抗生素对其无效。
病毒性咽喉炎/支气管炎:由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引发,咽喉红肿、咳嗽多为干咳或少量白痰,使用抗生素无法减轻炎症,反而可能导致口腔菌群失调,引发鹅口疮等问题。
此外,水痘、带状疱疹、手足口病等常见传染病也均为病毒感染,盲目使用抗生素只会“帮倒忙”。
二、非感染性炎症:抗生素“不对症”,滥用易引发耐药
很多人误以为有炎症就该用抗生素,但炎症并非细菌感染的专属——外伤、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都可能引发炎症,这类“非感染性炎症”与细菌无关,用抗生素自然无效。
以下几种常见的非感染性炎症,绝不能用抗生素:
过敏性炎症:如过敏性鼻炎(鼻塞、流涕、打喷嚏)、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红肿)、过敏性结膜炎(眼睛发红、流泪),其病因是人体对过敏原(如花粉、尘螨、海鲜)产生过度免疫反应,需用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治疗,抗生素无法缓解过敏反应,还可能诱发新的过敏。
劳损性炎症:如腱鞘炎(手指、手腕疼痛、活动受限)、滑膜炎(关节肿胀、疼痛),多因长期劳损、关节过度使用导致,治疗以休息、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或抗炎镇痛药(如布洛芬)为主,抗生素对这类无菌性炎症毫无作用。
自身免疫性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疾病,是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的炎症,治疗需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抗生素不仅无效,还可能破坏免疫系统平衡,加重病情。
比如有人运动后膝盖红肿疼痛,误以为是细菌感染,自行服用头孢,结果不仅疼痛没缓解,还因药物刺激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这就是典型的不对症用药。
三、轻微细菌感染:身体能自愈,无须抗生素“出手”
并非所有细菌感染都需要用抗生素。人体拥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对于轻微、局限的细菌感染,免疫系统完全可以自行清除病原体,此时用抗生素反而会过度干预,增加耐药风险
以下几种轻微细菌感染,通常不需要用抗生素:
轻微皮肤感染:如轻微的毛囊炎(皮肤出现小红点、轻微瘙痒)、表皮擦伤后少量红肿,只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免疫系统会自行杀灭局部细菌,一般3~5天即可愈合。若此时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反而可能使局部细菌产生耐药性,后续真正需要时药效下降。
无症状细菌定植:比如部分人尿常规检查发现“尿中有细菌”,但没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这属于“细菌定植”(细菌暂时存在但未引发感染),无需用抗生素。若盲目用药,会破坏尿道正常菌群,反而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
轻微细菌性咽炎:若咽部仅有轻微疼痛,无高热、化脓,且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可先通过多喝水、休息、淡盐水漱口等方式观察1~2天。若症状无加重,免疫系统会自行清除细菌;若症状加重(如高热、咽部化脓),再使用抗生素也不迟。
四、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才是真正的“健康保护”
抗生素是人类医学的重要发明,拯救了无数细菌感染患者的生命,但它的威力建立在合理使用的基础上。从上述情况可见,无论是病毒感染、非感染性炎症,还是轻微细菌感染,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还会带来三大危害:一是导致细菌耐药,未来真正需要时面临药物失效;二是破坏人体正常菌群,引发腹泻、鹅口疮等问题;三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如过敏、肝肾功能损伤。
守护抗生素的有效性,需要每个人改变自行用药的习惯:身体不适时,先就医明确病因,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用抗生素;若确实需要,严格按照医嘱的剂量、疗程服用,不随意增减剂量、提前停药或更换药物;不将抗生素当作家庭常备药,更不与他人分享抗生素。
郭小敏 安州区花荄镇卫生院




























